——记全国劳模张丹英的创业历程
本报记者 赵有良 通讯员 周文治

张丹英到棣花镇中坪村养殖户李文存的现代化养殖大棚中察看鸡苗生长情况。(赵有良 摄)
今年2月,正当华茂人为公司旗下的十三坊系列食品春节销售收入突破200万而喜庆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公文,《关于八批次肉类抗菌素超标情况的通告》中提到西安某超市经营的鸡脯肉熟食品抗菌素超标,一下子把华茂公司推到了风头浪尖上,导致大量熟食品定货临时封存,企业领头人、身为国家劳模的张丹英倍感压力山大,但她深知自已的产品质量过硬,她四处奔走,请求有关部门尽快查明真相,后经西安市食药局和丹凤县市场和质量监管局调查,最终查明抽检超市经营的超标鸡脯肉不是华茂公司旗下的陕西十三坊食品有限公司所加工的产品。尽管如此,可误发的信息却经微信刷屏后不胫而走,在网络上传得纷纷扬扬,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其实,这只是张丹英创办企业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中的一个小插曲。从下岗工人到创业明星,从创办服装加工厂到领办大型畜牧龙头企业,从私营业主到成长为国家劳模,张丹英从荆棘中踩踏出一条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创业之路。
怀揣梦想裁蓝天
1998年2月,张丹英从丹凤县石材厂下岗,此时丈夫又患了严重肾炎需住院治疗,这对本来经济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陪丈夫住院的日子里,她寻思着学一门手艺支撑起这个家。一次偶然间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上海纺织大学开设服装制作培训班,一向爱好服装制作的张丹英暗下决心,在丈夫病情好转出院的当天,便孤身一人怀揣梦想,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到了上海,东拼西凑的5000元钱,除交清4600元学费后,已所剩无几,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她悄悄找到学校后勤处,找到了一幢五层教学楼的保洁工作,每月挣得150元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她打扫卫生时怕人认出,就尽量拉低帽檐,让口罩多遮住脸,生活上经常是3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充饥。为了多学技能,常溜到综合教室去听别的班级组织的服装知识讲座。为了节省电话费,通常一个月打一次电话。硬是苦撑苦熬,用一年时间学完了需三年时间学习的全部课程。
2000年1月,张丹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支持下,租赁县纸箱厂的几间空房,招收7名下岗姐妹入伙,办起了“豪丰制衣店”,开始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一天半夜,原石材厂的一位姐妹赶来为患病的儿子住院借钱,这事刺疼得张丹英彻夜难眠,心想这些下岗落贫的姐妹们以后日子咋过呀?于是就有了把这些姐妹们招进来,扩大制衣规模,让她们都有一份比较稳定收入的想法。2001年,为了贷到生产资金,她多次跑银行,磨破嘴皮说尽好话,还是没有结果。无奈说服小姑子以房产作抵押,在县农行贷了28万元,新添了30台高速平缝机和烫台、锁边机等设备,工人增加到40人,注册成立了豪丰制衣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她筹资200万元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在县城西段建起了建筑面积4300平米的豪丰制衣公司大楼,历经艰辛,到2008年制衣公司发展到资产达1000万元,年生产各类服装产品达10万套,实现利税200多万元,使120多名下岗女工实现了再就业。她还依托制衣公司成立了豪丰职业培训学校,坚持免费培训贫困家庭子女学习缝纫、家政服务、电脑等实用技术,使2000多人实现了创业和再就业。
心系三农再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