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的辛苦,张丹英创业的愿望实现了,也过上了富裕日子。但每当她看到不少像父兄一样的农民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总有一种回报社会恩惠,设法让农民增收的创业念头在萌生。经过几个月的苦思冥想和多次调研,创办肉鸡加工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想法在她脑海中日趋形成,这一设想很快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可消息刚一传开,有人就说张丹英养鸡是为了套取国家资金,办厂是为了占地皮搞房地产赚钱,亲朋也说风险太大。可张丹英认准误解是暂时的,自己先把事干好再说。
2008年4月,她和合作人李建宏赴山东诸城、莘县进行实地考察。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们采取“卧底学艺”的办法,分别进了莘县谢庄两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做起了饲养员。繁重的体力劳动,几天下来,她就病倒了,发烧38度,但为了学到技术硬是边吃药撑了下来。就这样,他俩的敬业精神感动了鸡场老板,当她诚恳地讲明来意时,对方一五一十地把养鸡的技术以及与加工企业的合作方式全告诉了她,还主动带他们前往诸城外贸、六和集团等大企业考察肉鸡生产线。由于有熟人牵线,这些大公司的老总们,不但系统的介绍了肉鸡产业经营、管理和销售模式,而且还答应介绍专业人才来支援办厂,这一下使张丹英心里更有了底气,决定将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丹凤,建立一个自繁自养、自产自销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体系。她委托陕西农业勘察设计院绘制了总投资5亿元,用十年时间分步实施,发展养殖户2000户,辐射带动农民3万人从事养殖,年养殖加工能力达1亿只鸡,产值达10亿元的生态鸡养殖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宏伟蓝图。
2008年8月,一个大型的生态鸡养殖深加工企业在丹凤落地生根,县委、政府也将此项目列为全县重点项目,县政府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将丹江堤防工程建设中新垦70亩沙滩地出让给华茂公司,张丹英采取豪丰资产抵贷、亲朋房产抵押筹资2000万元作建厂资金。谁知,标准化厂房建好后,当地群众对订单养殖却心存疑虑。为了向群众宣传如何与公司联手合作养鸡赚钱的模式,她领着公司技术员带着干粮,在有养殖条件的乡镇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地讲解,可农民只接受蛋鸡养殖,不接受新的肉鸡养殖方式,一个月下来,竟无一户愿养肉鸡。她只好先说服娘家的3个弟妹带头建棚养鸡,通过典型引路,带动群众建棚养鸡很快在全县铺开。2009年10月该公司生产的“商凤牌”三黄鸡白条鸡顺利通过QS认证,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远销西北五省。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企业刚有起色,却遭受到“7.23”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灾害的洗劫,华茂公司建在资峪、双槽、东岭等8个乡镇的26个养殖小区全部受灾,冲毁养殖大棚146个,冲毁公司赊欠饲料60余吨,冲走和淹死肉鸡20万只,一夜之间企业损失达800余万元。面对这场灭顶之灾,她立即组织公司人员投入救灾,帮助养殖户修便道,送饲料,抢收危棚里的毛鸡,把养殖户损失减少到最低,郑重向养殖户作出每个受灾大棚免费提供鸡苗、赊欠饲料、每公斤肉鸡高于合同价0.6元收购等承诺。养殖户暂时稳定了,企业赊欠的鸡苗饲料款全部打了水漂,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命脉。就在没有任何招数之时,她猛然想起中国社科院领导曾多次来华茂考察,就进京请求院领导帮忙贷款,不仅贷到了1000万元的生产资金,还争取政府给受灾养殖户发放了100万元的救灾资金,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此后,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八统一”的管理办法,把农民养殖风险降到了最低,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2012年陕西省农业厅把这种模式命名为“丹英模式”,并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