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儿坚定的决心,妈妈的态度从不理解转为支持,让王兀尹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励。2016年2月,她开始联系蜂种和养蜂师傅,通过实际行动把想法和计划落实下来。
经过考察,王兀尹从成都阿坝引进了一批抗寒能力强的优质蜂种,决定先放在沙河子镇王山底村试养,并从当地请了两名蜂农照看。结果师傅经验不足,六七十箱蜜蜂,被虫子一次性吃掉了七八箱,损失上千元。这件事让王兀尹意识到科学管理蜜蜂的重要性。“多数蜂农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养蜂方面,他们虽然有一些实践经验,但是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次,一位洛南的大叔听说了王兀尹养蜂的事,就给她打电话说,自己也想养蜂,但是什么都不懂,应该怎么办?这一连串疑问让王兀尹受到了启发。她想,农村里应该有很多人和这位大叔一样,想养蜂,又不懂技术。那为何不在养蜂的同时,开办一个专业的培训课堂,全方位涉足养蜂领域呢?
很快,王兀尹联系上了市养蜂协会,通过协会请了几位专业的老师,对周边有养蜂意向的村民进行培训。“试讲的时候人很多,一开始收费,就没人了。”尽管培训费用很少,但惯有的思维让村民们觉得,养蜂这种事慢慢摸索着就会了,他们宁愿花钱给娃报辅导班,也不愿意给自己投资。三四个月后,王兀尹的养蜂培训计划被迫中断。
每一个失败后面都暗藏一个启示,虽然想法很多,但王兀尹还是决定在前期以养蜂为主,等创业慢慢步入正轨了,再逐步实施其它计划。
沙河子的试养经历,让王兀尹在技术、运营、管理层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她和妈妈跑遍商州附近的山沟、村落,试图找到一个养蜂的最佳场所,将其打造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养蜂基地。“最后选定了张峪沟,这里离城近,农家乐多,最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很好,适合中蜂生存。”王兀尹说,今年2月,她们租下了张峪沟里一所废弃的学校,打算改造成一个养蜂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同时,在周边山上布置蜂箱,开始大面积养蜂。
在王兀尹的印象里,张峪沟附近的村民都很好,非常淳朴。尽管如此,部分人对她养蜂的事还是很不理解。有人会说,哪有女人搞这个,认为妇道人家就不应该这样。还有一些人出于恐惧心理,害怕蜜蜂蜇人,第一次引进蜂种时,一部分人就堵在路口,把拉满蜂箱的车拦着,不让上去。
为了消除村民的抵触心理,王兀尹和妈妈只能一家一户挨个宣传,告诉大家蜜蜂对农作物、对环境的种种好处,试图说服村民加入合作社。但一些人却说这个事情我不做,我还要种地……
创业就像跨栏
创业就像跨栏,越过一个障碍,还有更大的障碍在前面等着。
王兀尹很快发现农村与城里的诸多不同。“以前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主要靠技术,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所有的东西都是现成的,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去做,而现在,很多事情都要靠体力解决。”王兀尹笑称,蜜蜂从成都引回来时,一辆大卡车上装了几十个蜂箱,怎样把它们从车上搬下来再运到山上,她和妈妈都被难住了。
她们试着搬,根本搬不动,想找人帮忙,不巧村民都在地里种洋芋,能找的人又害怕被蜜蜂蛰。就这样,几个小时过去了,花钱都找不下人。王兀尹和妈妈在车下急得团团转,又害怕蜜蜂脱水、憋坏。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意外”都是王兀尹之前不曾想到也未曾遇到的。
最初,王兀尹的思路是通过零售的方式卖蜂蜜,比如将装好的蜂蜜通过质检,带到各大旅游景区、特产店、小超市、农家乐推销或者代售。去年,她带着积压了几千斤的蜂蜜去洛南、丹凤等地销货,想着应该能卖得很好,结果却不容乐观。“去了以后,发现那边卖蜂蜜的也很多,我们的蜂蜜由于没有品牌、价格相对较高,出现了滞销。”随后,王兀尹又花心思对蜂蜜做了一系列的包装,带着产品参加了西安的年货节,但还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加上运费、布展费用等,不赚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