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药企看上了她们的产品,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其间,发生的一件小事也让王兀尹非常感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尝过她的蜂蜜后,连声称好,说这是她六七十年代时吃到的味道,好久没有遇到过了。这些朴实的感受,在王兀尹看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肯定,她暗暗在心里立下誓言,让更多的人吃到自己的蜂蜜,吃到儿时的味道,中国的味道。
做就要做到极致
养蜂是一项甜蜜的事业,但背后却需要艰辛的付出。
4月的张峪沟,乍暖还寒。寂静的山谷里,嫩绿的柳条随风轻摆,田地里的油菜花开得正灿烂。70多岁的外婆终于不再反对外孙女养蜂的事情,还主动提出进沟看看,在通向养蜂基地的河畔边,她小心翼翼地拾起一只落在地上的蜜蜂,试图用一支油菜花喂它。王兀尹跟在外婆的身后,情不自禁的笑了。
认识的人都说,一年的时间,让王兀尹改变了不少。上学的时候,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空闲时间就去图书馆看书,如果可以不和人接触,就尽量不去打交道。那时,她是一个文静纤弱,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小姑娘。现在,她一个人搬箱、扛水泥、清理蜂箱前的杂草枯枝,总之,需要帮忙时就上去搭把手。说起养蜂的规划和设想,更是侃侃而谈。这时,她的眼睛里也有一种光。
王兀尹说,为了减少病虫害,提高蜜的品质和产量,她特意联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研究如何有效控制蜂箱的日照时间、湿度,进行科学化管理。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农特产品推介活动,结识了很多朋友,解决了蜂蜜的部分销路。王兀尹深知,要想长久地发展一项事业,必须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前不久,她刚为自己的蜂蜜注册了商标:九拾记。这是她和几个朋友一起喝茶时想到的。“九”意味着长长久久,“拾”有圆满的意思。她希望能用“匠人”的情怀,用心的做这件事情,把时间、感情都沉淀在里面。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曲折中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目前,王兀尹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即将建好;20多户村民主动找到她,表示出养蜂的意向;在销售方面,王兀尹开始与村淘联系,准备在网上售卖自己的蜂蜜;丹凤一些中药材公司也希望从她这里出一批蜜蜂,长期为他们的中药材授粉。
“决定了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极致。”这是王兀尹的理想。未来,她想把养蜂和科普、教学、旅游、体验结合起来,开辟养蜂专业课堂,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蜂,掌握养蜂实用技术,体验蜂蜜的制作过程。同时,把产品做得更精细,比如为婚庆提供喜蜜,将中药茶、花茶和蜂蜜配套做起来……
王兀尹还有一个宏大的愿望,就是带动当地村民,联合相关部门,建一个中蜂保护基地。而这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多方努力合作才可能完成。另外,作为商洛新生代企业家的代表,王兀尹还希望政府部门能对当地的养蜂合作社,在技术或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