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也是不缺少美食的地方。有着同一条洛河水,有着同样的高寒地带,保安的豆腐、豆腐干、糍粑、荞面饸络等各色小吃也非常有名,与洛河之上的洛源遥相呼应。除了小吃美食,与洛源镇不同的是,保安集市上的铁器农具、锅碗瓢盆、布匹衣物、草编工艺等土特产品,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蒿坪岭下是蒿坪河。蒿坪河把保安镇一分为二,河东是老街,河西是新街。但是现在,真正意义的保安新街在老镇子的东南,其面积是老镇的好几倍。
保安文化的挖掘与呈现渗透在小城镇的建设中。保安街社区更名为“仓圣社区”,社区修建了12000平方米规模宏大的仓圣广场,塑起了仓颉像、仓圣柱;制作了“保安八景”及《保安镇赋》文化墙,还开辟了充满保安人文底蕴的阳虚路、仓圣路,街路平阔,群楼栉比;新街里还建成了独具风貌的仿古一条街,形成了500余户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整齐划一的小楼,南北走向的宽阔大街,其入口建在洛河岸边,牌楼之上的“汉字故里”4个大字,格外醒目。
在洛南特色小镇打造中,上游的洛源镇被定位为“豆腐小镇”,而作为传说仓颉造字地的保安镇,则被定位为“仓圣文化小镇”。
与保安镇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湖人”的安详、恬然。
“下湖人”的家园
据《洛南乡土志》载:“汉代三秦,高才雄略,渠率(巴蜀)七姓居于商洛。”又据《畅志》载:“迨至元明,丧乱频仍生事日凋敝矣。”以致人口外流,但在明洪武至万历的200余年间,“人口兹蕃,鸡鸣犬吠相闻,官私稍稍富贵”,移民大量迁入,迄今洛南居民中多有来自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四川的人口,也就是今所谓的“下湖人”。而明代初期自山西“大槐树”迁入的人口,多不知其祖籍源头,仅知其老家为“山西大槐树”下。
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的保安,是男耕女织、持家过日子的好去处。那些因逃荒或者因生计而来的外地迁入人口,自然会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所以,保安就有了自己别样的风情:外地迁入的“下湖人”和地地道道的保安土著人口构成了保安居民。
保安,无疑是这些“下湖人”理想的家园。
这些迁入的“下湖人”有叶姓、李姓、陈姓等大户,他们大多居住在保安的蒿坪、白湾、八道河等村。这些南方来的移民,其生活习惯、语言都与本地居民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移居保安已经几百年,他们的后辈已经融入到了这里,但是他们依然乡音不改,生命中的情愫依然和他们那个遥远的故土血脉相连。事实上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两种语言,一个是他们的方言,一个是地地道道的保安本地方言。当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多讲让保安当地人听不明白的方言,而走出他们的圈子则是和本地毫无二致的保安方言。
在这些乡音的背后,是他们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乡风习俗。他们过年的时候要吃晚饭,过白事的时候要唱孝歌、念黄经。他们的房屋大多为五檩四椽,中堂敬天地君亲师之位。
“下湖人”不仅把浓厚的乡音乡情带到了保安,而且把他们的那份勤奋淳朴、厚道率真、与人为善、生性好客、互帮互敬的本色带到了保安,他们与保安土著居民世代交好,融洽相处。
或许,走进这样一家人,你会再分明不过地感受到“下湖人”的那种善良淳朴、心境开阔、泰然持家的品质。
在洛源,有一家“下湖人”民居——叶家大院。
叶家大院
叶诗林是叶家迁徙到保安后的第10代。他告诉我,从安徽、河南迁徙到保安的叶姓家族现在有2000多口人,分布于保安镇的各个村子。叶振东是叶家迁徙到保安后的第8代,是叶诗林的爷爷辈。他说,“叶振东”这个名字没有叫出去,只叫小名叶三九。他说,听老人们说,他们从河南沿洛河一路逃荒上来,到保安这个地方,土地广阔平展,有山有水的,就把家安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