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委跟我来”
“我们碾子沟村历来都有种天麻的习惯,过去由于种植技术简单,种坏的多,产量也不高,慢慢地人们感觉种天麻划不来,就撂荒外出打工去了。后来我们学到了新技术,掌握了配菌、授粉等核心技术,农户却不想种了,怕花钱赔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我们支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一致商议要种天麻。我们动员了部分贫困户,但投钱先行的风险事,我提出‘两委成员跟我来’,先成立合作社,班子成员每人拿出一笔资金……”就着茶水,周支书把天麻种植的经过给我们一一道来。“后来,我们筹了几万块钱,在原村小的地方成立了天麻协会,在原村部对面租种了近50亩平地和几十亩林地,动员了十几家贫困户开始育麻、种麻。想着头一年,大家观望的多,就种了8万多窝,没想到去年天麻长得很好,今年一下子群众都要种天麻了。”
这话我信。去年我去过周支书家,当时挖回来的天麻和红薯都堆在他家的堂屋中间,满满一大间屋子能下脚的地方都不多了,新鲜的天麻比红薯要大很多。我和支书打趣说,你家红薯没有天麻大,满脸笑意的支书说:“是呀,红薯还上了许多农家肥呢,来年全部改种天麻。”想到这儿,我插了一句嘴:“周支书,你们村今年种天麻的人咋样?”
“今年,呵呵,我们全村所有在家的贫困户都种开了,许多农户也积极要种。我们今年育菌棒35万,现在一个也不剩了,明天我还要去调些回来,预计今年35万窝天麻问题不大。”看着展现在支书脸上的自信和在门口等着他说话的群众,我们怕误了节气,改去下一站——团坪社区。
天麻引路人
到团坪社区,主要是想见两个人,一个是团坪支部书记,也是自嘲是原两岔河乡“天麻先人”的明安军,一个是团坪油坪沟五组的妇女封彩莲,听说她去年鲜麻卖了9万多元,今年籽麻卖了近2万元。沿着清腰路,顺着清油河向下,感觉没一会就到了团坪社区,新盖的社区服务中心大门敞开,门前汽车和摩托车停满了社区小广场,简易的绿化和健身设施被遮挡起来。便民服务室里坐满了人,我们喊出了明支书,直接驱车到了社区天麻集中区油坪沟。
油坪沟在很早的时候出名的不是天麻而是清油,一道沟满眼的油菜和花生,一方面说明这儿的地好,也说明了人勤快。当时沟里打出的油,以量大质优远销方圆百里,油坪沟也因此声名显赫。进沟不远,我们就看到沿沟的缓坡地里,三三两两的人在干活,我们催促明支书到了原油坪沟村部,刚进院子,县就业局的驻村干部也回来了,一群人就站在院子里,听明支书给我们讲油坪沟的天麻发展史。
“油坪沟很早就有在林下种天麻的传统,过去是老式种植,技术不是很成熟。种天麻是靠天吃饭,年份好能收些钱,年份不好要赔钱。后来县上把就业局定为我们的包村单位,刚开始也是逢年过节给点钱,但后来给钱给出了问题,出现了都在等靠救济的现象,我们支部一班人一想也不对,救急救不了穷,就和当时的陈局长商议,每年除了救济极个别困难户外,一律实行鼓励。当时部分群众也掌握了种植天麻的新技术,我们就通过培训,凡是种天麻的一窝给补10元钱,不种的一分不给,慢慢的天麻产业就发展起来了。2014年撤镇并村前,我们村靠天麻致富的就不少了,所以说我们村是我们镇种天麻的‘老先人’,我们应当感谢县就
业局。”多年村干部经历的明支书嘴皮子特溜,简单的几句话就道出了“老先人”之称的由来。
第一个好奇和疑惑得到了解答,我们又驱车赶往五组,去寻找传说中天麻卖了十来万元的农妇封彩莲,想听她亲口讲讲如何在丈夫外出务工,自己上伺候老人下照看孩子,又利用农闲种天麻的历程,分享她天麻丰收的喜悦和快乐。很遗憾,勤劳的她又到坡上种麻去了,山大沟深的不好找,我们只有悻悻作罢,不过今天收获还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