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陕西柞水:打开绿水青山的“致富密码”

打开绿水青山的“致富密码”

2017-12-05 08:49:37

  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李亚楠

  陕西省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前这里山多地少、开发受限,山里人家一年到头也只能勉强挣个温饱。近年来,当地转变思路,从绿水青山中找寻“致富密码”,让山里人真正享受到旅游扶贫、绿色发展带来的好处。

  沿着秦岭的山间公路蜿蜒而上,沿途清一色的仿古民宿,伴着门前潺潺的流水,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村画卷。这样的景象,如今在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柞水县的山村里,随处可见。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平志说道:“靠着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我们的日子现在过得美得很!”

  朱家湾村便是秦岭绿水青山的受益村之一。背靠风景迤逦的牛背梁森林公园,朱家湾2015年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为了带动村里92户贫困户尽快脱贫,村里2016年成立了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贫困户以5万元免息扶贫贷款或者人口、土地、房屋等形式入股,参与保底和利润分红。免息贷款是柞水县针对低保贫困群众,由柞水县几家投资公司担保,发放给每户5万-10万元的入股资金,每年按照8%的固定收益率分红,目前柞水县已有820户贫困户办理了入股联营手续,朱家湾村的贫困户已经拿到了去年的分红。

  对于一般贫困家庭,朱家湾党支部为他们组织农家乐管理、厨艺、扶贫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学好了手艺,再自己开家庭旅馆。村里的“脱贫示范户”柳太青便是如此。“以前外出打零工,每年收入不到一万块,村里发展旅游扶贫后,我先在我们村‘能人’家的农家乐干了两年,攒了一些经验,去年用扶贫贷款开了自己的旅馆。”柳太青告诉记者,他家的家庭旅馆生意很好,逢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现在家庭旅馆的收入加上入股村里企业的分红,一年下来能有六七万的收入,前些天刚买了一辆代步的电动汽车,日子会越来越好。”

  对于家庭特殊的五保户、兜底户,朱家湾将他们与村里的集体产业“捆绑”,除了扶贫贷款入股分红,还为他们安排了清洁工、护林员之类的公益岗,或者在村里的旅游企业中做力所能及的活。胡平志说:“村里现在有800多人参与旅游产业,一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人均收入1340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80%以上,今年已经有37户贫困户脱贫。”

  与朱家湾村不同,新合村则在这片山地上种出了“致富法宝”。新合村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合生长珍稀树木红豆杉,陕西天行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便在当地投资建立了红豆杉生态公园,鼓励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和务工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穿着环卫工制服的村民郑大怀,专门从家里拿出了自己的股权证给记者看,这是他用5万元扶贫贷款入股的凭证,每年有4000元的保底分红。“我在红豆杉企业中打些零工,平时还是村里的清洁工,两项加起来一年有1万多元,足够家里开支。”郑大怀说。

  新合村二组组长邓本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村民地里种粮食都是赔钱的,现在土地入股的租金和在大棚务工的收入一年共计有7000元左右,两年红豆杉出苗后还有一亩6000多元的分红,贫困户还有扶贫贷款入股的保底分红4000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村里人也愿意来大棚里做工。”

  像朱家湾村、新合村这样的变化,在紧邻柞水溶洞的东甘沟、建成木耳小镇的西川村也同样发生着,半山上的土房子换成了公路旁的二层小楼,地道的农民变成了培育木耳的手艺人,干不了田间重活的农村妇女成了游客交口称赞的农家乐大厨,腿脚不灵便的村民当上了农产品销售员。

  柞水县副县长朱雪彬说道:“柞水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带动脱贫,村民全员参与,全面拉动三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收益很多。目前有18个贫困村将旅游作为脱贫主导产业,就地解决就业人数近2万人,旅游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达到20%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3。”(新华社西安12月2日电)

 

  • 相关阅读
  •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

      陈俊讲话 郑光照主持  本报讯(记者 李敏)1月3日上午,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宣布新调整的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俊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光照主持,市...

    时间:01-04
  • 强化作风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讯(记者 余婷)1月3日,市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三考核组召开汇报会,听取市检察院、市政协办、市妇联等10个单位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市委副书记张岗岭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民...

    时间:01-04
  • 让不能脱贫人口得到救助

      —“脱贫攻坚这一年”系列评论之六   本报评论员  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以及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如何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社会保障兜底,通过应保尽保、托住底线,让所有“两无...

    时间:01-04
  • 我市元旦假日接待游客53万人次

      本报讯(王倩 赵辉)2018年元旦假期,我市天气晴好,空气清新,在牛背梁、天竺山等生态景区冬季闭园的情况下,旅游接待人数较去年仍呈现较大增长,冰雪旅游、精品景区游、乡村休闲游、文化旅游受到广大游客追捧。...

    时间:01-04
  • 柞水纪委向实名举报人兑现奖金7900元

    “请您近期抽时间到县纪委信访室领取800元的反腐败线索奖金,如您不方便前来领取,也可提供一个银行账号和开户名。”这是家住柞水县小岭镇的李先生接到的来自柞水县纪委的电话。据悉,该县像李先生一样领取2016年实名举报奖金的人共10人,奖金总额为7900元。...

    时间:01-03
  • —"脱贫攻坚这一年"系列报道之五

      通讯员 徐勋章 本报记者 吕丽霞  近日,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传来消息,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市贫困人口患者共治疗、报销64.38万人次33719.35万元,其中住院治疗报销9.95万人次30666.9万元;门诊治疗报销53.91万...

    时间:01-03
  • 对口扶贫助力商南脱贫攻坚

      本报讯(通讯员 冯庭记 特约记者 李治军)深冬时节,天寒地冻。然而,商南县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的对口扶贫协作却热度不减。12月15日,溧水区党政代表团千里迢迢来到商南县,考察了富水镇王家楼村狝猴桃及蓝莓...

    时间:12-27
  • 柞水移民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本报讯(张瑞)今年以来,柞水县认真贯彻移民(脱贫)搬迁决策部署,紧扣“安居”与“乐业”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边远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柞水县按...

    时间:12-27
  • 丹凤有效整合脱贫攻坚工作力量

      本报讯(王维 赵满平)今年以来,丹凤县着力在村干部、包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四支队伍”上下功夫,凝聚工作合力,发挥整体效益,助推脱贫攻坚。   为了有效解决过去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

    时间:12-27
  • 洛南创新教育精准资助

      本报讯(郭俊锋 尚勇)今年以来,洛南县创新“3+”的教育扶贫模式,聚力实施教育精准资助,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遍享受各类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帮助更多家庭贫困学生走进大学课堂。  实施“县级+镇...

    时间:12-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