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 莲
八月的商洛大地,暑热渐退,项目建设现场却“热度”不减。提速增效的重点项目建设,筑牢经济发展的坚实底座;追“新”逐“绿”的产业赛道竞速,澎湃产业转型的核心动能;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跑出项目落地的商洛速度。
今年以来,我市以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聚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鲜明导向,科学谋划项目、动态储备项目、合力攻坚项目,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提质增量 夯实“稳”的根基
走进商洛经开区迪升光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加工、检测智能光电显示面板。
“我们目前建有年产3000万片智能光电显示面板生产线3条,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穿戴、智能家电、汽车中控、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等电子产品领域。”迪升光电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涛说。作为商洛经开区首引入驻企业,迪升光电协同头部供应商开展产品研发、设计、销售,产品畅销国内及20个国家和地区。
在商洛经开区和洛南县的牵线搭桥下,迪升光电还与园区内中视商显、世泰信电子科技等企业建立上下游配套关系,构建起“玻璃盖板—触摸屏—智能终端”的全产业链闭环。
如今,依托园区的集群效应,光电显示面板、TP触摸屏等智能制造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中视商显负责人李海卫感慨:“迪升光电稳定供应玻璃盖板,让我们物流成本降低30%,我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产品研发与市场拓展。”目前,商洛经开区9家电子信息企业协同发力,年产值突破5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链式集群思维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为商洛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在陕西锌业有限公司,技术升级改造同样为企业带来发展新契机。
“相比原来的老系统,我们这个生产线采用国内电解方面最前沿的技术,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消耗低,可年产8万吨锌基合金。产品成本变低了,我们更有市场优势了。”陕西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靖难掩自豪。
该项目主要生产压铸合金和热镀合金等锌基新材料,广泛用于钢材、镀锌、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产业领域。目前,产品主要供给陕钢、龙钢等省内钢铁企业,产能释放后可远销宝钢、东南新材等华南、华北、东北区域市场,逐步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国内统一大市场。
为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我市搭建“六库两线一码”项目管理平台手机APP小程序,集成即时视频监控、问题项目监测、手续办理网上申报、反馈问题领导催办等模块,通过对项目实施“高颗粒度管理”“偏离度监测”和“项目进度日汇总”等方式,有效推动了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高效推进。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市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手续办理难题,有力支撑了我市投资稳定增长。我市还实施深化“三个年”活动提级专项督查,8名厅级领导带队开展专项督查,为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建设提供了助力。
1—6月,160个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55.2%、超序时进度5.2个百分点,其中87个新开工项目开工79个、开工率达91%。商洛电厂二期、洛卢高速公路等一批支撑性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国家排球综合训练中心、商洛游泳馆等民生工程主体基本完工,新能源充电桩产品生产基地、年产2000吨功能性纺织新材料等9个重点产业项目建成试生产。
追“新”逐“绿” 积蓄“进”的动能
作为本土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60多项国家专利。
“目前,除航电系统外,我们公司其他无人机零部件都实现自主生产,年可生产小型无人机5万架、中型无人机5000架、大型无人机2500架。”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祥勇介绍道。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商洛首个集无人机研发、生产、培训、算力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突破陕南地区高端无人机规模化生产“零基础”局面。项目通过“无人机+算力”双轮驱动,为地理信息测绘、低空遥感、智慧城市、森林防火等场景提供数据支撑,加速商洛数字化转型,助力区域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了以新材料、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储能、康养旅游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丹凤县峦庄天麻三产融合示范园,自动装料生产线高速运转,天麻智能种植车间动态监测,全国天麻交易信息实时显示,天麻蜜片、天麻冻干粉、天麻挂面等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该项目以“全链融合、科技赋能、生态富民”为核心,首创“林药共生+三产联动”生态循环体系,构建“天麻种植—精深加工—康养旅居—数字农业”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1.2万户群众发展天麻种植1400万平方米,户均增收5万元。
“项目于2020年开始建设,历经5年的发展,由原来的单一菌种生产发展为天麻三产融合产业园区。我们计划再用5年时间,力争把它打造成百亿级天麻产业集群,创建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丹凤县永福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富斌信心十足。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我市依托“六库两线一码”平台,不断优化项目谋划储备研判机制,在梳理论证现有谋划储备项目库项目的同时,启动实施了商洛市“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征集活动。截至目前,已谋划储备新材料、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新能源及储能、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康养旅游等5条重点产业链群项目525个,总投资3412亿元;市政建设、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项目225个,总投资1462亿元。同时,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会同市县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学政策、谋项目”系列活动,为政策性资金项目谋划储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市还在项目招引上持续发力,强化市县“一盘棋”,建立市县“重点产业共研、招商活动共办、招商项目共推、落地项目共抓、营商环境共建”“五共”工作机制。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要求,主要领导带头做好项目谋划、活动策划,高位统筹带队招商,亲自参与重点项目对接洽谈。坚持招链主、延链条,1—5月,围绕五大产业链群和6条重点产业链,我市新签项目179个,总投资279.94亿元。
高效服务 营造“优”的环境
在投资近百亿元的省市重点项目——山阳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需求转。由山阳县发改局等部门组成的20多人的工作专班常驻项目施工现场,全天候服务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进场顺利施工。
“最多的一次,一天跑10多趟,就是穿插在色河铺、板岩这两个镇之间。我们总共调处了大小矛盾纠纷100多件,有力保障了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顺利实施。”山阳县发改局副局长张伟举说。目前,项目已全面进入筹建期。电站的生态放水洞进口边坡开挖,施工供电系统等项目前期工程已按进度完成过半任务。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政策保障、机制保障,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在镇安县柴坪镇柴坪村一组的大樱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成片的樱桃树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在该项目建设中,镇安县创新“五个一”服务机制,落实用地指标170亩,协调专项贷款500万元。“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30天。”镇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林说,“我们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前介入、深入研判,跟踪审批手续,落实要素保障,助力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投产’。”
我市全面落实和深化《关于加强省级重点“四个一批”项目要素保障的通知(实行)》文件精神,完善市级要素保障部门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建立新开工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清单,通过精细化管理、清单式推进,有效提高项目前期手续办结率。上半年,160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基本办结前期手续项目120个、办结率75%。同时,持续推动用地制度改革,全市供应“标准地”4宗200.2亩,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2宗177.8亩、省级以下开发区1宗9.7亩,“标准地”供应率均为100%。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着投资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2%,位列全省第一。
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局面,奋勇争先的经济发展势头,随着一个个项目从“施工图”变成“实景画”,商洛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更强劲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