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许多人来到十号信箱建设工地劳动

周有民老人唯独对自己在建设十号信箱时这张照片情有独钟
商洛日报讯(记者 刘占良)出商州城南行,再跨过丹江河,在南岸绿树掩映下,老远就可以看见一座座旧厂房隐约屹立在龟山脚下,见证了这儿昔日的辉煌。这里,就是曾经风光一时、远近闻名的原十号信箱所在地。
三线项目落户商州
三线建设是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具体来说,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的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部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三线建设自1964年开始,我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商州地处秦岭腹地,周围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出于当时战备的需要,商州是非常适合建设国防工业的理想之地,于是,国家就把一个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放在商州建设。这个厂子名字叫国营卫光电工厂,它的另一个名字是国营第八七七厂,因该厂属国防工业,为了保密起见,对外一直称十号信箱。如果你随便问当地人,知道它前两个名字的人很少,大家习惯上都叫这个厂十号信箱,几十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十号信箱1968年12月在商州城南李家塬村动工兴建,1972年建成投产,1989年搬迁至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园。由于该厂是保密单位,生产的一些产品用于军事,在外人眼里很神秘,周围人都不知道厂子是生产什么东西的。随着厂子的转制,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十号信箱也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其实该厂就是我国功率半导体器件重点骨干企业和电子元器件研制、生产定点企业,是国内最早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专业厂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领域,为重点工程提供大量配套产品,同时也是信息产业部、总装备部、航空和航天工业部定点生产企业之一。
难忘的历史记忆
三线建设期间,周有民的工作单位西安机电设备厂调配他来商州,和数千名商州人一起修建十号信箱。
1970年9月,周有民与许多基层干部、知识青年一起,离开生长了二十多年的家乡西安,来到交通不便、生活贫困的商州,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来到目的地,当时看到周围到处都是荒草,群众住的房屋很烂,周有民心里很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留了下来,最后被分到后勤部物资组工作。他这个组不仅要调配上千人的物资,每天还要挖泥、挑土,拉砖,帮忙修建厂房。“当时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希望早日建成厂房,早日投入生产,为国家的建设多做贡献。几十年过去了,将自己那些事情讲给现在的年轻人听,也许他们会感到很吃惊,但确实是事实。”周有民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