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东叫李天娃。”周有民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所住的农民家的情景,木板搭建起来的房屋,到处都是缝,夏天晒太阳、冬天有寒风,生活困顿。当年的商州可以说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没有一条像样的大马路,夕阳西下时,晚风凄凄,让年轻的周有民感到非常的艰苦,“很想家,我离家时女儿不满7个月啊。”
吃饭当天(露天开餐),睡觉打尖(睡通铺),两头不见天(早出晚归),洗脸洗脚在堤边。这是当时建设的真实写照。周有民告诉记者,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1972年他们终于用双手将厂房和配套服务设施,在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上建成。
右手拿草帽、左手拿着物资单、脚穿轮胎制作的胶鞋。年逾古稀的周有民告诉记者,当时他被单位调配到商州,帮助修建十号信箱,一天下午,负责宣传的同事拿着相机从身边走过,周有民想记录下这段特殊的经历,请求照相,就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影像。周有民说,这张照片是自己留下的唯一一张记录当时生活的影像资料,这40多年来自己一直用心保管着,自己是个摄影爱好者,家里的照片越来越多,光影集就有一大摞了,但他一直认为,这张照片最有意义。如今,这张已经泛黄的原版照片,被珍藏在最精致的一个影集里“头版头条”的位置。
周有民说,2009年3月他曾带妻子寻访过当年所住的农民家,原来的郊区之地已成为商洛市的开发区,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可惜的是,他们找去的时候,老房东已去世几年了。
曾是商州的“小上海”
十号信箱在商州建厂之初,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时,商州城就老城区那一块,面积只有三四平方公里,人口近万人。更为难堪的是,那时电很缺乏,只有老电厂发电,只能供应城区那一块,其余地方都是漆黑一片。
“建一个厂子,富一个地方,活一方经济,这话真不假。”家住十号信箱附近50多岁的李建民师傅说,“十号信箱建好后,从全国各地来的人都有,说话口音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话根本就听不懂,他们大多数人穿着很特别,也很洋气,老远一看就是十号信箱的人,不像当地人。那时厂里的女工喜欢留卷发头,穿喇叭裤,男的留八字胡,穿窄板裤,只要十号信箱的人一穿,本地人就跟着赶潮流学着人家的样子穿衣服。十号信箱当时有工人三四千人,外加家属等相关人员,总共有近万人,和商州城里的人差不多。那时商州城里就只有正街和背街两条街,商店只有几家,街道平时没有多少人,晚上也没路灯。而十号信箱却不同,那里平时人很多,卖啥的都有,简直就是一个集贸市场,所以有人把这里叫商州的‘小上海’”。
在十号信箱门前做生意的王师傅谈到,他的家就在附近,小时候常来十号信箱门前玩。据王师傅回忆,小时候自己爱抓小鱼,丹江河里鱼很多,不像现在很难抓到鱼。十号信箱南方人很多,都爱吃鱼。星期天和放暑假的时候,他就和伙伴们到河里去抓鱼,然后拿到十号信箱门前去卖,不一会儿鱼就卖完了,拿着卖鱼的钱,再去买学习用品,用不完的话,还交给大人贴补家用。十号信箱的人除买鱼外,遇到节假日,他们还会去钓鱼,以前当地人很少有钓鱼的,看十号信箱的人爱钓鱼,许多人也跟着学,钓鱼的习惯慢慢就养成了。
十号信箱建在商州城南,近万人要吃喝拉撒,全靠附近农民供给。70多岁的贺玉胜的老人谈到,“十号信箱红火时,当地的农民都很穷,平时也没什么可卖的,家里种些菜、养些鸡、喂些猪,一般都舍不得吃,就拿到十号信箱那里卖。一些好菜城里人吃不起,十号信箱的人有钱,舍得买,也很好卖,尤其是鸡、鱼、大肉、羊肉等值钱的东西,在那里很抢手。说实话,要不是十号信箱建在咱这里,那时日子真不知道该咋过。”说道动情处,老人显然有点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