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十号信箱外地人多,爱吃当地的小吃,于是我就支了个小吃摊,专门卖小吃,每天一大早,人很多,忙不过来,就雇了几个人帮忙卖。自从厂子搬走后,这里的生意就很难做了,人很少,一天也卖不出多少钱的东西。”在此做生意的刘师傅叹道。周围几家摊位的摊主也深有感触,都很怀念十号信箱兴隆时的那段岁月。
梦寐以求的地方
十号信箱建在商州,不但它的神秘令人猜想,它的繁华令人神往,它优越的环境更是许多人神往的地方,能到那地方工作,简直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作为一个大企业,十号信箱就是一个小社会,那种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人十分羡慕。记得十号信箱初建时,记者才上小学,家离十号信箱只有一公里,平时没事时老爱到那里玩。对自己情有独钟的还是那里每星期两次放电影了,那时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电影是唯一的消遣娱乐活动。十号信箱放电影有两个地方,冬天天气冷时,就在大礼堂放,夏天天气热时就在灯光球场放,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电影。由于人多,厂里放电影时一般先让本厂职工进去,待他们坐好后才让附近的村民进,如果遇到坏天气,厂里人进门慢,许多人等在外面衣服都湿透了,还是不愿意离开。到记者上初中时,学校只和十号信箱隔着一堵围墙,每到周二和周四,是十号信箱放电影的时候,同学们的心就跑到看电影上面去了,根本没心思学习,为这,不知受到老师多少批评。那时电影也不多,主要是《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奇袭》等电影,反复放,几十年过去了,许多电影里的台词至今还能记得,有的同学在下课时还模仿电影里演员的动作,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商州当时没有好企业,就十号信箱一家像样的好企业,让许多人垂涎三尺,能到十号工作,那是很光荣的事。许多人宁愿到十号信箱去烧锅炉,也不愿到机关单位去上班,总觉得在机关单位上班没面子,到十号信箱才能直起腰,在人面前说得起话。这也难怪,那时十号信箱的人出来跟别人就不一样,总有优越感,自豪感,那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谁叫人家是国防厂子呢!许多人到现在都这样认为,那种感觉是很难忘怀的。

破烂不堪的旧厂房

政府正在加紧这里的危房改造,一座座新楼房拔地而起。

当年的职工宿舍现在依然发挥著作用,只是物是人非,而且居住的人的身份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辉煌过后的沉寂
十号信箱是国家在三线建设的特殊时期为战备需要而落户商州的产物,在那样火红的年代,它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辉煌的成就将永远彪炳商州的历史史册。然而,由于时过境迁,昔日那个人人羡慕的国防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上面,前后巨大的反差,让许多人难以预料。
“十号信箱的衰落,不但与1989年的搬迁有关,更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有关。”在记者去十号信箱老厂区采访时,恰好遇到以前在该厂工作过的老职工贺黎明,带着他的家人来老厂子故地重游,他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老贺今年70岁,以前是当兵转业到十号信箱的。“那时厂子多红火呀,产品不愁销路,工资福利不愁发,谁看了不羡慕?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三线建设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厂子建在信息闭塞的深山,交通不便,很难与市场经济接轨,只好咬着牙往外搬,不然就是死路一条。可搬出去后,日子也不好过,原因是厂子产品单一,品种老化,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结果困难就多了。”据老贺讲,厂子不景气,一家人的生活很艰难,他曾经到处打工赚钱,一天老家的小弟来西安,看到厂子里的空地很多,就提出租地搞养殖,起初他和小弟养的是奶牛,后来许多人跟着效仿,他们又改行养猪,慢慢的日子才好起来,现在他的养殖场已从厂区搬到长安县,规模很大,一年赚个百八十万。市场是残酷的,优胜劣汰,可十号信箱落伍了,作为在厂子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老职工来说,是很伤心的事情。临别时,老贺说出了这句发自肺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