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蔡建军)领导干部对人民怀有敬畏之心,蕴含的是一种信念和境界,折射的是一名领导干部履职心态和职业操守。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面对“官位”,“敬畏”可以励志,心有“敬畏”,才有人民,就能亲民,更会为民。
党员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否密切、是否真诚,不只是方法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为官一任,主政一方,领导干部有“畏”方能有“为”,才能在思想上解决好“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问题,真正领悟群众立场的真谛,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人民。
身在其位,肩担其责,心存“敬畏”,是为官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修养,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水可载舟,也可覆舟”。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只有拜人民为师,以群众为友,把群众当亲人,才能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把党的事业植根于群众,接地气、通灵气、有生气,从群众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汲取破解发展难题的无穷智慧。
改革发展是群众共同的事业,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只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胜利。作为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弄清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主人和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摆正位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启动拼搏之志,挑起改革之任,守望使命之责,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决策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保证决策“从群众中来”;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保证决策体现群众意志和要求;决策后及时“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并完善决策。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有了党和群众的心心相印,有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困难挑战世所罕见,更需要凝心聚力,更需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感情深一寸,作风好一分。改进工作作风,根本的目的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
领导干部心存“敬畏”二字,就能坚持“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能警醒自己,摒弃懈怠,激发斗志,催生作为,成就事业。唯此,才能时时刻刻关注群众、关心群众、关怀群众,使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不断获得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