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群众办事零障碍
中村镇是山阳县今年首批确定的社会救助规范化镇村创建示范点之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建立了科级领导包片、一般干部包村、党员和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包户的“三包”工作机制,在每个村设立社会救助工作联络站,每个村落实了2名社会救助联络员。该镇的社会救助规范化创建工作,突出了受理申请、入户调查、组织评议、审核和公示主体责任的落实。在中村镇政府大院里,在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入户调查及民主评议的基础上,镇政府及时将2015年第三季度全镇社会救助对象审核结果及县民政局审批的结果张贴于公示栏上,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实现了社会救助对象评选的公开透明。在镇便民服务大厅,服务窗口摆放着社会救助宣传册、宣传单、一次性告知清单、办事流程、办事指南和各类救助申请表以及“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转办单和推行“五项制度”群众办事干部代办登记册,方便了群众办事。观摩人员相互交流经验,翻阅宣传册,用手机拍照“取经”,整个大厅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气氛。记者发现,大厅内专门设立了社会救助窗口,整合民政、劳动保障、人力资源、计划生育、农业综合等多部门救助资源,集中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业务,实现资源共享、“一条龙”服务,及时将特困户、低保户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实现了群众办事零障碍,干群关系零距离。
特色二:救助政策“走村入户”,救助对象建档立卡
在创建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示范村的过程中,中村镇洛峪街村在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有让群众知晓社会救助政策才是关键所在,只有实施精准救助老百姓才欢迎。为此,该村除抓好常规形式宣传外,还将各项救助政策、办事程序、办事指南、救助标准、救助情况等全部上到电子触摸屏,供群众及时查询;利用电信网络平台,定期发送救助政策短信,群众的政策知晓率达到了100%。观摩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洛峪街村对各类救助对象实行挂牌管理,把每户低保户的家庭人口、家庭财产、年收入、贫困原因及救助档次等制作成活动卡片,看了使人一目了然,阳光透明。同时,该村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对各类救助对象建档立卡,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对每户低保户都按照市上的要求完备各项材料,一户一档,分类管理;设立专门档案柜,落实专人管理,做到管理查阅有人负责。
特色三:民主评议公开透明,“端平社会救助一碗水”
在山阳县城关街道办事处伍竹园社区,观摩团学习了该社区在创建社会救助示范村(社区)中的特点和经验,并观看了社会救助民主评议宣传片。伍竹园社区召开的低保民主评议会,参会人员齐全、入户调查深入、评议程序规范,评议讨论热烈,答复提问到位,评议结论准确,给与会人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伍竹园社区党支部书记贾振虎介绍,今年以来,社区在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中,注重发挥社区在协助进行政策宣传、协助开展入户调查和民主评议、协助公开公示、协助实行动态管理和协助建立主动发现机制等方面的作用,明确了创建任务和标准,夯实了创建责任和措施。通过规范化创建,伍竹园社区低保由原来112户200人减少到40户109人,做到了按标施保,切实实现了精准救助。
特色四:落实“五项制度”,民政干部是群众的贴心人
最后,观摩团又实地参观了山阳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规范化便民服务大厅。一走进便民服务大厅,让人眼前一亮,大厅设有一门受理、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养老、民政事务等6个服务窗口,所有民政业务全部可在大厅办结。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社会救助规范化镇村创建工作中,县民政局筹措8万元资金,将原办公楼一楼进行改建,配置了便民设施。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大厅办理,群众来局办理社会救助等事务从递交申请、审核审批、用印盖章、档案管理,实行“一条龙”流水服务,极大方便了群众。在提升硬件建设质量的同时,他们选调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进入大厅各窗口岗位,从统一着装、挂牌上岗、文明用语、服务态度等细节抓起,全面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新便民服务大厅运行2个月以来,共接待群众1680余人次,日均办理审批事项37件,获得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一致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