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干劲足
今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之后,各县区政府把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镇村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早安排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全市七县区首批共确定了9个示范镇(办)36个示范村(居)。镇村两级按照要求,明确了创建目标和任务,夯实了创建责任和时限,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亮点纷呈。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县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商州区在精准救助上狠下功夫,坚持三级背书签字制度,按标施保、应保尽保,群众反响好。同时,还率先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试点工作;洛南县在医疗救助方面大胆尝试,划定救助范围,分层分类救助;丹凤县积极探索“2+5”监督机制,建立了社会救助监督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商南县积极探索“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做到了高效便民服务;山阳县民政局班子成员每人包抓一个示范点,创建了村级社会救助工作室,逐示范村对城乡低保户进行核查,推行挂牌管理,实施“阳光救助”;镇安县主动出击,对城市低保、五保供养进行拉网式核查,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柞水县健全“一标两提三公开四审核”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服务水平,来信来访少,群众满意度高。
通过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视程度。各县区党委、政府坚持把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镇村创建活动与“五项制度”贯彻落实有机结合,与实施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与中省开展的社会救助专项治理有机结合,与抓好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与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机结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从督查情况看,各县区社会救助相关政策出台及时、规范,救助标准执行到位,资金管理规范,督促检查到位,责任落在实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我市贯彻落实到位;二是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各县区采取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知识60问》、宣传单,编发手机短信,开设电视专题栏目,报刊政策解读,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以“筑牢底线,阳光救助”为主题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一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做到了家喻户晓,提高了政策的知晓率,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关心支持;三是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主动发现工作机制、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监督检查长效机制等五项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四是规范了救助程序。规范化镇村创建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县区重点落实了城乡低保镇(办)政府受理申请、入户调查、组织评议、审核和公示的主体责任,县区民政局审批的主体责任和村(居)民委员会协助镇(办)政府做好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等相关工作的责任。县、镇、村三级厘清了工作职责,夯实了工作责任,规范了救助程序。在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治理活动中,各县区认真自查自纠,找死角,扫盲区,着力解决社会救助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化了创建活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五是全市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6120户168118人。其中,城市低保18855户39337人,农村低保67265户128781人,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供养农村五保对象16645人,其中,集中供养5573人。实施医疗救助5123人次,实施临时救助1865例,使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规范创建:精准救助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