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在全国率先创出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模式纪实



李岚 马泽平 益晓云
一条条新修的通组入户路像丝带连接着农家小院,一排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二字型排开,一桩桩粉刷一新的房舍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洋溢在村民脸上,还有那整洁的生态河堤和城里一样的洁净厕所、古朴典雅的文化墙以及山林中一群群健硕的生态散养鸡……
11月1日,记者走进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事处赵沟村,一个田园式的美丽乡村尽展眼前。可人们难以想象,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泥巴路通车难、河沟涨水就冲田、露天茅厕臭熏天的穷村子,现在已经成为丹凤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就连该县2000多户的移民搬迁点都选址在这里。
如今在商洛,像赵沟这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贫困村还有很多很多,商州区蟒岭流域、商南县金丝峡流域、柞水县西川流域等集中连片贫困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实现质的飞跃。
商洛市委、市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大胆创新探索出的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商洛模式”,直击贫困村脱贫“最后一公里”问题,将让商洛7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在未来几年享受到70亿元贷款的“民生大红包”。这一样板模式不仅可以破解贫困地区群众翘首期盼已久、地方政府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基础建设问题,为商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撑,也为全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背景
资金匮乏掣肘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篱笆”
商洛,位于秦岭东段南麓、鄂豫陕三省结合部,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商洛历史悠久,曾是夏禹治水、仓颉造字、商鞅封邑、“四皓”隐居、闯王屯兵的地方,也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里生态优美,风景秀丽,有“秦岭最美是商洛”美誉。境内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金石药果”四大类资源富集,有“天然药库”“核桃之都”“板栗之乡”之称。
但是,商洛也是全国14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七县区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701个贫困村、49万贫困人口,占全市村总数的52%、乡村人口的25.2%,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3%左右,占全国贫困人口的0.8%左右,贫困发生率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约19和12个百分点。由于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返贫几率高,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高寒边远山区,生存环境恶劣,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多年扶贫开发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直制约商洛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也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大短板。
自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商洛为改变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依靠内生动力,加大了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由于经济总量小、贫困村基础建设面广,财政零散投入到贫困村建设的有限资金犹如杯水车薪,难以形成合力。
从2005年开始,商洛就不断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互信合作,国开行陕西分行在商洛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有力推动了商洛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