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创新体制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模式
商洛市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合作探索的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样板模式,得到了中省的认可和支持。9月22日,国家开发银行组织全国25个省级分行负责人在商洛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商洛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做法。
商洛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概括为“政府主导、开行融资、财政牵头、市场运作、部门(乡镇)实施、示范带动”,具体就是:共建“一个平台”,破解“两个瓶颈”,发挥“三方优势”,创新“四个机制”,明确“五个职责”,调动“六个积极性”。
共建“一个平台”。商洛市与国开行陕西分行结合开发性金融贷款的管理要求和农村扶贫工作实际,建立了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设立了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合作办公室,办公室统一设在市、县区财政局,由财政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一名副局长兼任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内设综合协调组、项目监管组和资金管理组,形成了政银双方共管,财政、银行、城投三方参与,既分离又统一、既相互协作又互相监督的工作平台。
破解“两个瓶颈”。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面广、点多、线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一大类项目包含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项目,加之商洛山大沟深,贫困村又地处偏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同时,国开行在市及县区又无工作机构,如何就近实施项目管理和支付资金,成为制约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两大瓶颈。对此,国开行和商洛各级合作办在金融法律法规框架内,结合开发性金融贷款管理要求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特点,制定了《商洛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国开行贷款资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商洛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开行贷款资金县级报账支付办法》,破解了项目管理和资金落地的难题,实现了贷款资金和扶贫项目无缝对接。
发挥三方优势。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在商洛能够顺利开展,一是发挥了国开行的资金优势,二是发挥了地方党委、政府的综合组织协调优势,三是发挥了地方财政部门就近监管的优势。三方分工协作、互补优势、有机融合,形成了“各烧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集合体。
创新“四个机制”。商洛市和国开行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双方集思广益,创建了“四个运行机制”,创出了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商洛模式。
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由市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涉农资金整合领导机构,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高位推进”的整合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作为后期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脱贫攻坚。
创新投融资机制。市政府确定市城投公司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承接主体,负责与国开行衔接融资工作,承担还本付息资金的划转。资金通过县区城投公司转拨县区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合作办公室,由办公室实施报账,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取得信贷资金支持,县区政府分年筹集购买服务的资金。这样既符合市场化取得信贷支持的要求,又解决了脱贫攻坚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具有非常零散、形式纷繁,且单体金额小等特点,省国开行与市财政局制定了“一上一下”项目审批、零散项目分类打包、归口组织实施的管理办法,即项目由镇办组织村组申报并进行初审,县区主管部门审核分类汇总,统一打包报同级合作办和领导小组审定,合作办会同相关部门与省国开行对接确认项目,再编制实施方案,并办理项目建设的立项、规划、土地预审、环评手续;待市城投公司与省国开行将融资事项衔接妥后,通知县区合作办会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批复,最终交由项目主管部门或乡镇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