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欧洲媒体人认为,现任观致副董事长石清仁离开德国大众加盟观致,也让大众心生芥蒂:自己的得力干将竟然加盟了潜在对手。
事实上,不仅仅是欧洲本土的车企,观致的到来,此前已经让刚刚在欧洲打开市场的韩国起亚汽车绷紧了神经。
2012年5月,起亚在韩国发布了K9轿车,海外名称为Quoris,与观致汽车的英文名“Qoros”在拼写上接近。由于观致将欧洲市场作为重点目标且注册在先,为了避免混淆而向法院上诉,要求起亚放弃在欧洲使用Quoris名称的权利。同年11月,德国汉堡市的地方法院裁决起亚汽车公司不能在其汽车上使用“Quoris”,该临时禁令在整个欧盟地区有效。
“凭借这场官司,观致可以说是‘敲山震虎’,毕竟起亚也是依靠平民车型在欧洲立足。同样的道理,观致同样让欧洲的平民车之王——大众有了危机感。”
围堵中国车
“‘GQ3’并非最终名称,大众以此为据起诉,未免牵强。”2月27日,国内一位不愿具名的商标律师告诉本报记者,“况且,奥迪也不是第一个使用字母‘Q’作为车型命名的品牌。事实上,在欧美市场上,诉讼更多的是作为非贸易壁垒而被使用。”
2005年初,奥迪公司宣布计划在美国推出以Q7与Q5命名的SUV。对此,日产北美汽车公司将奥迪美国公司告上美国底特律联邦法院,该公司称,日产公司旗下豪华车品牌“无限”(Infiniti,现译“英菲尼迪”,编者注)系列自1989年Q45车型投放市场以来一直使用字母Q来命名。奥迪在新车型名称中使用字母Q“可能会在消费者群中引发混淆、迷惑或误解”。
除了官司,“碰撞试验”是欧洲阻碍中国汽车进入的另一种方法。从2005年开始,中国自主品牌在欧洲遭遇了一系列的“碰撞门”。
2005年,欧洲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新车碰撞测试)成员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Allegemeiner Deutsche Automobil Club ,以下简称“ADAC”)对江铃陆风汽车进行了碰撞试验,ADAC在试验评价中称,这是“过去20年的撞击测试历史中最糟糕的成绩”,并将其比喻为“一个徒有其表的铁皮罐头”;2007、2009两年,华晨汽车的尊驰、骏捷车型在ADAC的碰撞成绩更是只有1星与0星。
然而,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Ivan Hodac早已承认:“这(碰撞)其实涉及当地汽车行业自我保护的问题。”国内某企业的一位高管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欧盟标准看似合理,但牵绊外来者也是标准的一项隐含目标。”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崛起已经开始让欧美等国的汽车企业紧张了起来,目前很多欧洲企业已经达成了共识,如果想维持利益,不仅要对中国市场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还要保护好本土市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包围中国’——一旦有更多的‘观致’进入其本土市场,将造成大规模的冲击。”2月28日,前述欧洲市场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从观致与大众的这起官司不难看出,欧洲已经开始筹划如何对来自中国的品牌与产品设置种种壁垒。”
2月25日,本报记者获悉,提起此次诉讼的大众汽车知识产权办公室,是游离于大众汽车集团以外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而对于此次诉讼事件,大众汽车的高管们则不失时机地表示“很惊讶”,大有置身事外的姿态。
“‘碰撞门’、诉讼本身就是一种非贸易壁垒,不仅仅是在汽车等出口行业,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都会遇到这种以各种名义设置的非贸易壁垒。政府应该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维护国内企业的正当利益。”2月24日,文章开头提及的进出口贸易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