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各县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抓好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聚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打造精品县城。坚持“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继续抓好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打造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突出地域特色和商业业态培育,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继续抓好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品质提升,启动8个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打造产景融合的美丽乡村品牌。
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提速。把今年确定为“棚户区改造提速年”,严格落实领导包抓责任,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坚持周督查、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十大棚改”项目,全市新启动棚改项目21个,改造1.13万户,年度投资56.7亿元。把“去库存”作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关键之举,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打通供需通道,采取“五个一批”举措,消化存量商品房。即: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消化一批;加快移民安置房、商品房、限价房和公租房“四房打通”消化一批;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激活改善性住房需求消化一批;鼓励房地产企业调整营销策略,主动降价让利消化一批;引导存量商品房通过改变用途消化一批。
(五)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保障绿色发展
着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拓展10大循环产业链,实施30个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综合利用项目。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支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扩大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完成中心城市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划编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广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太阳能、地热能应用比重,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碳及四项减排任务。
重拳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实行“治污降霾”分季对标考核,强化特定时段重点防治,确保全年优良天数300天以上。全面完成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任务,持续提升沿河林带、湿地、蓄滞洪区生态功能,实施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抓好南水北调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加大秦岭生态保护力度,从严查处违规采石和乱批乱建行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控,抓好重金属及危化品污染防治,实施尾矿库专项整治。突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三城”联创,加快实施25度以上陡坡地退耕还林,抓好城周绿化和绿道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全年造林绿化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平方公里。
健全生态监督保护机制。创新资源利用政策,编制全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从源头上防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推行排污权、碳排放量配额和市场交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保护好商洛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六)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筑牢精准脱贫基础。按照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全面摸清贫困底数,制定脱贫攻坚规划,完善脱贫工作体系,逐级逐户逐人建立脱贫台账,确保全年脱贫13.3万人。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从今年起,市区县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长幅度不低于20%,确保扶贫资金只增不减。
创新精准脱贫措施。加快移民搬迁脱贫。按照与县城、城镇、园区“三靠近”原则,建设集中安置点91个,完成搬迁2.1万户、7.82万人,让3.4万贫困人口实现搬迁脱贫。扶持产业就业脱贫。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和县域经济,实施一批生态保护、旅游、光伏、电商等脱贫攻坚项目,发展特色种养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创新生态保护脱贫。加大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成为生态保护人员,实现贫困人口就地脱贫。强化教育扶持脱贫。继续执行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商洛职院政策,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贫困学生助学补助体系。实行社保兜底脱贫,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防止因病致贫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