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油河镇后湾村积极培育相关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茶园”“果园”“菜园”当“公园”来建,走“大农业”与“大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先后培育了核桃、香菇、白茶、水产养殖、水杂果采摘园、金丝菊六大产业基地。成立香菇、白茶产业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种植50多万袋、白茶300亩、核桃200亩、水产养殖100亩、水杂果采摘园200亩、金丝菊400亩,年经济效益在2000万元以上,群众仅通过土地和劳务,年收益就达120多万元。该村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旅游商品店和手工作坊,每户确定一家县直单位帮扶,帮扶资金不少于10万元。村里除24户社会兜底户外,其余贫困户全部纳入六大产业基地,每个产业基地还确定一名包抓责任领导,确保每户贫困户有产业、有收入、能脱贫。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旅游商品店等旅游经营户30余户,提升了“七碟八碗”农家菜系,申请注册了后湾地域商标和后湾土特产系列产品商标,重点开发菜籽油、包谷酒、料姜石、土蜂蜜、泥塑、石头画、手工编织等10余种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辐射带动近100户300多人受益。
后湾村还采取“支部+学院+贫困户”的方式,先后对101户贫困户集中开展技能培训。已有62户贫困群众掌握了两门以上实用技术,贫困户今年共谋划和确定增收项目128个。党员詹锋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基地80亩,带动相关农户21户;党员程大军建起了年产50吨食用菌草菇产业,吸引农户12户;党员何琴开办了料姜石足浴服务店。今年以来,后湾村累计接待游客14.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0万元。据了解,该村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50元,有望到2016年底率先实现脱贫目标。
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目前,商南县拥有规模宾馆饭店32家、五星级旅游酒店1家、特色旅游商品专卖店50多家,发展农家乐500余家,开发旅游商品13类40多个品种,全县约5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过去5年,该县累计接待游客1747.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7.2亿元。
实践之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奏响开发“大联唱”
商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专门召开动员部署会,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处两个机构,确定县级包抓领导,抽调精干力量现场办公,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障。根据巩固提升内容,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建设任务,细化了责任分工,夯实了建设责任。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推进会和现场办公会,解决实际困难;各建设单位和镇村干部驻点蹲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在后湾村的开发建设中,探索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群众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新模式。成立旅游开发服务公司,村民、个人、团体以资金、土地等形式入股,由公司负责美丽乡村开发建设和后期经营管理,实施效益分成,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和后期管理难题。
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一切,美丽乡村建设要形成多元参与机制。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上,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太子坪村、后湾村的建设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参与开发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弥足珍惜。
实践之五:尊重自然,科学规划,打造秀美乡村“会客厅”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建设城市花园,也不是大拆大建,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原乡风貌。
商南县围绕打造“国际慢村、省级旅游度假区”目标,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公司,对后湾村进行整体规划提升。按照功能齐全、服务一流、休闲娱乐一体的建设要求,规划将后湾划分为旅游综合服务区、民宿体验功能区、村庄产业区、历史人文区、山地体验区、水上娱乐区、河道景观区、农业休闲区和旅游商贸区“九大片区”进行打造。按照由点及面、重点打造的思路,确定了青云驿、林下会客厅两个重点工程和一组、二组、十组三个核心景观带。通过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强力推进,后湾整体提升效果显著,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日渐增强。同时,后湾村在开发建设中,坚持尊重自然的开发理念,依湾就水搞规划,做美山水文章,建设山水田园,精心打造林下会客厅,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提升了原乡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