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金丝峡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上,该县突出规划设计特色化,努力实现新破局。按照“生态景区+田园风光+人文景观”的思路,以金丝峡5A级景区为龙头、以中国美丽乡村为支撑、以历史文化名镇为补充,聘请专业设计团队,整合产业,厚置业态,统筹山、水、路、田、绿、房六要素,科学编制了太子坪美丽乡村规划。规划以桃花岛、御蜂园、王家坡、卧龙谷、龙凤湾等“七大农庄”为重点,着眼突出特色,立足原有地形地貌,进行了滨河戏水、山地民宿等四个层次的布局;同步规划还水于河、六里一瀑、八里一湖的水系景观,以毛竹、垂柳、樱花、银杏为主的绿化景观,顺河而上修建自行车绿道,使沿线村落在空间上联通、景观上延续、文化上
传承。商南县将太子坪美丽乡村建设纳入金丝峡 景区整体规划建设,精心绘制商南的“清明上河 图”,使金丝峡镇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历史文化名 镇、太子坪村成为国家美丽乡村,倾力打造峡谷型 生态文化国际慢城。
实践之六:依靠群众,适度引领,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农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商南县所有美丽乡村在建设之初,就注重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坚持科学发展、适度引领;同时由村集体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把土地变股本,把农民变股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太子坪美丽乡村建设中,商南县引导群众将自家的房屋、土地、林地实行集中流转,同时洽谈了安缦法云、莫干山等大牌酒店管理企业入驻金丝峡美丽乡村,实行集约化开发,规范化管理,树立高端品牌。并大胆探索,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经营,对沿线村庄民居进行租赁或收购,对连片土地实行集中流转或入股,之后租给旅游公司,农户实现入股分红。
通过科学引导和适度引领,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自觉主动地想法子、找项目、兴产业、谋增收,“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已蔚然成风。太子坪村王家坡组村民章功福,原来住三间土木危房,现在把房屋使用权流转给镇上,每年有八九千元的租金,他用这些租金在太吉家园租了一套120平方米的装修房。镇政府把他原来的危房拆掉后,盖起两层高端仿古楼,室内外高档装修。章功福说,自己未花一分钱,十年后房子又归本人,相当于拥有两套“豪宅”。
清油河镇后湾村采取“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90户189名党员和群众流转土地300余亩,土地流转10年240万元,建成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高标准白茶基地,在茶叶基地上务工的群众达80人,每年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达120多万元,李胜铁等25户贫困群众每人月均增收上千元。通过思想开导和行为引导,农户的土地附加值和群众收入均大大提升。村民杨贵武原本是一家大餐厅的主厨,镇村干部多次找他谈心,引导他利用手艺回村子发展,看到后湾村旅游发展前景后,他辞职回家贷款装修房屋,美化庭院,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由于厨艺好吸引了不少游客,月收入近万元。还有“七碟八碗”等几户经营较好的农家乐,均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红红火火办起来,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目前,后湾村40%的人在从事旅游服务业,村里剩余劳动力也积极参与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全村呈现出组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发展势头。
如今,当你走进商南县创建的18个美丽乡村,你会看到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水泥路四通互联,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道路旁栽植着各色花木,墙壁上各种德育文化随处可见,每到一处,热情淳朴的村民争相招呼着来客。目前,商南县已初步形成了金丝峡、清油河、富水等六大旅游集群,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农户的乡村游收入占到全年总收入的70%以上。旅游产业成为县内涉及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旅游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顶梁柱”和“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