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稍做留心,你就会发现现在的人们总是在慨叹生活的无聊、就业的艰难。除了学生,更多的成年人热衷于网络游戏、电脑书写和吆三喝五的饮酒狂欢。然而,有一个25岁的年轻小伙子,不但身怀招绝技可以自由轻松的选择职业,还坚持多年在每天跑完300公里长途运输之后,或装裱书画、或泼墨临帖直至子夜时分,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空虚与无聊的感受,没有网络游戏与酒香的诱惑。他年轻的心跃动如鼓,他幸福的享受着生活的充盈与丰沛,期盼着如水的时光过得能慢些,再慢些。他就是活跃在洛南县书坛的新秀--张辉。
15岁那年,在商洛技校学得焊接手艺的张辉却不愿走父亲为他铺好的在县水泥厂当工人的就业之路,一心想通过什么途径在书法上取得收获。那时候水泥厂工人的工资可比干部高得多,还有不菲的奖金。宽容善良的母亲给他两条路选择:或是拿五千元钱继续他的书法之路,或是去当工人。可他什么都没要就只身走进了西安,开始了书院门画廊打工的生活。画廊的生活是精细而忙碌的,作为学徒,三年之内不给一分钱的报酬,工作基本就是干抻纸、接送书画和刷浆的活计,师傅是绝对不教授各种装裱要决和窍门的。机灵的张辉装出大智若愚的样子择机偷学并观察师傅的技法,没有活计的时候他就用下角料裱糊自己的作品。浆刷多了、托的重了,宣纸都会撕裂。上墙凉的时间短了作品就会莩。他不在乎师傅的白眼,不在乎台板做床、一件旧军大衣当被子、每天吃的是少盐无油的稀饭的艰苦日子,无悔的追求着,同时每天都练习他的书法。勤劳与好学的他不到一年就掌握了各种质地书画装裱的秘芨,他开始装裱吴三大、石宪章、林长安等陕西书坛大家的作品了,但他不只是为装裱而装裱,总是仔细的揣摩大家们书法作品运笔的技法和章法布局,并有幸熟识了这些前辈并得到他们的指点,书艺提高的很快。同时,因为态度好,手艺精湛,一些大画廊的主顾经常点名要他装裱。师傅看到他学成并有夺位之势,先后两次加薪挽留。
一年后,张辉拿出当年母亲给自己的五千元钱,在小南门外的仁义村租了一个21平米的店面干起了装裱,你无法相信一个只有17岁的少年竟能有如此大的魄力。独立的、当了小老板的张辉只找了一个同乡当下手就赤手空拳的干了起来。第一单生意是他到书院门一家画廊揽来的,因为以前和这家画廊有过生意往来,当他告诉人家自己开了个小店,看能否给一张书画让他装裱试一试的时候,那个老板爽快的连问都没问就让他带走了17幅字画。每当回忆起这个场面,张辉总是感激地久久无法自抑。他说:"因为这单生意的成交,才给了我自信和力量!"从此,他风风火火的在书画的海洋里畅游,在自己的天地里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他的想法很单纯:当一个精通书法和装裱技艺的文化人。忙碌的生意之余,他潜心研究欧阳询、颜真卿、米芾等历史书家和石鲁、何伯群等当代书家作品之要决,博览《中国书法》、《中国书法艺术报》、唐诗、宋词等相关的资料,不断的增强自己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1999年冬,因为父亲要退休了,家人不想让他失去这最后一个当工人的机会,便一个电话将张辉唤回洛南,他再次拒绝了父亲,但家人却看着他不让他在外奔波。恰在那几天,西安装裱店的店员因为做工时少做了蒸的工序,导致一幅作品在装裱时墨迹扩散影响了画面效果,双方因此争执不下,张辉才得以脱身返回。不久,在机器装裱成为都市装裱业的新霸主,手工装裱的市场逐步缩小时,张辉又学会了汽车驾驶的技术。他什么车都开过,既跑过货运长途,也走过短途班线,不论干什么都踏踏实实,任劳任怨。
2000年,张辉这个在中国黄河书法研究会成立时以14岁的最小年龄入会的书坛新秀第一次参加了书法比赛--商洛市电信杯书法绘画大奖赛。当邀请他参加颁奖大会的电话打回家的时候,他正在去往江西送货的路上,按照组委会"不参加颁奖的作者取消获奖资格"的规定,张辉失去了他倾情已久的书法处女作留存的机会。但张辉说他无悔,只是遗憾没有能参加大会结识一些商洛书坛的名家与新秀,丧失了一个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机会。如今,张辉在商州发往洛南的专线车上给人打工,每月800元工资,吃穿不愁,对生活充满了激情。每天,他依然在跑完近300公里的路程之后,夜里练习书法两三个小时。前不久,他又在洛南县租住的陋室里办起了一个装裱店,承揽一些字画装裱的营生消磨夜里少有的闲暇。闲来无事,他也偶尔给《商洛日报》和《西部艺术报》等媒体寄送些书法作品,参加一些诸如反腐倡廉书画展览的公益活动,作品时常见着报端。张辉现在的想法是,再悄悄的苦练数年办起自己的书法展,并能实现自己幼年就立下的志向。他总是说:"因为理想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