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洛南县

一缕银丝承古韵 三代匠心守本味

2025-11-18 10:14:46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谢非 马姜

李长满正在对面条进行上架拉伸处理。

李长满与女儿李惠利展示各类手工挂面礼盒。

  11月12日,洛南县保安镇西坝村迎来了难得的晴好天气。上午10时,在省级非遗“洛南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长满的院子里,68岁的他站在两米多高的梯架上,熟练地将一“筷”缠绕好的面条插进面架,双手轻轻向两侧拨开、向下缓拉,一缕缕银白的面丝如瀑倾泻,被拉展至三米多长。

  洛南手工挂面历史悠久,相传曾为贡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传承鼎盛时期,其制作工艺复杂独特、流程连贯性强,内涵底蕴深奥,有很强的传承性,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等自然晾干就可以收面了,今天这天气好,估摸着能做200斤面条。”李长满手上动作麻利,话语间透着满满的喜悦。这不过是他和面条打了一辈子交道中,无数熟悉的场景之一。然而,看似轻松的挂面制作,背后隐藏着的是30多个小时、20多道繁复工序的辛劳付出。

  在头天下午,李长满需要把面和好,反复揉捏使面团表面光滑后放入盆中醒面。面团醒好后翻到长案上,用木擀杖顺长擀成五六公分厚,再用手揉成条状,然后盘进盆中继续醒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上案盘条,如此反复多次。

  真正的考验在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李长满必须准时起身,趁着空气中温湿度最适宜的时刻,开始“上筷子”——将盘好的面条均匀缠绕到木杆上。待到上午10时许,阳光正好,再上架拉伸,等待风干。经过这层层费时费力的工序,面条最终才能展现出特有的白、细、韧、筋,达到口感爽滑,香味绵长。

  这门技艺对李长满而言早已刻在骨子里。他的父亲李复祥,是保安镇远近闻名的挂面好手。在李长满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与面为伍,而他就在一旁看着、学着,面条的香味弥漫了整个童年与少年。后来,为了养活一家人,李长满接过了父亲那根沉甸甸的擀面杖,一头连接着生计,一头承载着坚守。

  “那时候卖面就为了换几个钱,给家里买点油盐。”李长满眯起眼回忆。最初,他是将几十斤挂面绑在扁担上,天还未亮就步行去县城集市叫卖,山路崎岖,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背。后来,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车后座上高高的几摞挂面在颠簸中成了一道晃晃悠悠的风景线。再后来,他学会了骑摩托车,终于不用再气喘吁吁地匆忙赶路。李长满的世界,仿佛就在这方寸的面案和通往集市的路途之间来回辗转。

  时光荏苒,如今,李长满的儿子李念平成为当地中学的一名教师,女儿李惠利则在县城经营着一家眼镜店,兄妹俩的人生轨迹,似乎已经远离了父亲那满是面粉的院子。李长满的坚守也从“养家糊口”的生存需求,逐渐沉淀为一种近乎信仰的热爱。“我就喜欢做挂面,一天不做,我心里就跟缺了什么一样。”他说。

  李长满对制作手工挂面的坚持,儿女其实都看在眼里。“父亲对做面的要求很严格,别看他平常丢三落四,但是只要和面有关的,他一点也不马虎。凌晨根本不用闹钟,只要一到点,他就立刻从床上起身给面上筷子去了。”李惠利笑着说。

  现在只要有空,李惠利都会回家和父亲一块做挂面。她还用抖音和微信视频号记录下父亲忙碌的身影,不追求华丽的特效,也没有精心编排的文案,只是实实在在地呈现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但正是凭借这份真诚,让她的视频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其中一条关于父亲做面的视频,播放量甚至突破了百万。

  如果说妹妹打开了“窗口”,那么哥哥李念平则是架起了“桥梁”。他不仅跟随父亲潜心学习技艺,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更深知品牌与文化的力量。利用业余时间,李念平系统地梳理了家族制作手工挂面的历史脉络,运用影音资料进行推广,还积极陪同父亲参加各类非遗展演活动,不断扩大着洛南手工挂面的知名度。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下,“仓颉老李家”牌手工挂面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荣获“后稷奖”,让这门传统技艺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父亲做了一辈子挂面,我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他,去了解洛南手工挂面。”李念平的话朴素而真诚。

  兄妹俩的努力,让父亲的坚守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出口。那个曾经带着挂面在集市上吆喝的身影已成过往。如今,李长满的手工挂面开始“自己长腿跑”。“现在光线上一个月就能销售近百单。”李念平的语气中透着自豪。他随手点开手机后台,最新的一笔订单显示来自广东中山的李先生,一次订购了10斤手工挂面。

  一笔笔订单,从五湖四海飞进了这个秦岭深处的小院。这不仅是销售额的增长,更是一种跨越千山万水的“看见”与“认同”。李长满那条走了几十年的“赶集路”,在儿女的帮助下,越走越宽,并无限延伸通向全国。

  2016年12月,李长满牵头成立“洛南县老李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希望让更多乡亲靠这门传统手艺增收。西坝村五组的詹粉娥便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家只能干点零活,没啥收入。现在跟着李师傅做挂面,学手艺的同时还有稳定的收入,心里可踏实了。”她一边熟练地和面一边笑着说。截至目前,李长满已经陆续培养了20多名技艺骨干,细长的挂面正在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如今,在保安镇的非遗一条街,当地政府为李长满免费提供了一间门面。这里不仅是手工挂面的售卖点,更成为人们近距离感受匠心、了解技艺的窗口。从院落到台前,这缕细长的手工挂面,在几代人的接力守护下,正跨越时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