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洛南县三要镇三要街社区红薯地内,田垄交错,新翻的泥土清香弥漫。一个个饱满滚圆的红薯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红润的外皮沾着湿泥,恰似红宝石点缀大地。农户们弯腰挥锄、笑语飞扬,一幅丰收画卷在大地上徐徐铺展。
一大早,师塬组的田间地头就响起了锄头与泥土碰撞的声音,村民何芳兰的身影已在地里忙碌多时。“你看这红薯,个个都这么瓷实!”何芳兰说话间,攥紧锄头的手稍稍发力,泥土便应声翻卷,几个圆滚滚的红薯便暴露在眼前。她双手麻利地将红薯从泥土中拔出,轻轻拍打掉表面的浮土,随手丢进身边的竹筐里。“在这挖红薯,一月能挣两千多块钱,不仅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说到这里,她的眼睛亮了起来。
师塬组的红泥土是大自然的馈赠,这里充足的光照和疏松肥沃的土壤,造就了红薯生长的绝佳环境。长出的红薯不仅个头饱满,掰开后,淡黄色的薯肉细腻紧实,咬上一口,甜度适中,口感粉糯,满口都是自然的清香。
“我们这儿的红薯,不用施肥打药都长得好,是真正的天然无公害产品。”正在田间指导农户采收的三要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师博蹲下身,拿起一个刚挖出的红薯,用手指轻轻刮了刮外皮,语气中满是骄傲。据他介绍,师塬组的红薯亩产有4000多公斤,产值过万元,这片红土地如今已经成了农户们的“聚宝盆”。
在现场,除了采收红薯的当地村民外,还有游客慕名前来体验红薯采收。
“我在抖音看到这边红薯丰收的消息,说这里的红薯特别好,今天过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来自洛南县城关街道的陈琳红就是其中之一,她和朋友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这里,手里拿着小锄头,小心翼翼地挖着红薯,脸上洋溢着新奇与兴奋。
“红薯营养价值高,老人小孩都能吃,多买些回去自己吃,也给亲戚朋友分点。”陈琳红说。采收结束后,她的后备箱已经被红薯塞得满满当当。
午后,太阳渐渐升起来了,从田间采收的新鲜红薯,没有停留太久,便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不远处的红薯加工厂。
走进加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忙碌身影交织在一起,一股浓郁的红薯清香扑面而来。车间里,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手套,正有条不紊地对红薯进行加工处理。
清洗区的工人将红薯放进清洗机,带着泥土的红薯在水流的冲刷下,逐渐露出红润鲜亮的本色。随后,清洗干净的红薯被送入打浆机,伴随着机器的高速运转,红薯变成了细腻的薯浆。薯浆通过管道输送到过滤设备,经过多次过滤,去除杂质后的淀粉浆缓缓流入沉淀池。沉淀池旁,工人不时用工具搅拌,确保淀粉充分沉淀。待淀粉成型后,工人们将其切割成均匀的块状,搬到晾晒场晾晒。阳光下,白色的红薯淀粉块整齐排列,散发着淡淡的薯香,经过晾晒脱水后,这些淀粉将被加工成筋道十足的红薯粉条。
“我们的粉条都是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保留了红薯最纯正的味道。”正在晾晒淀粉的工人介绍,经过后续的漏粉、煮粉、冷却、晾晒等多道工序,洁白透亮的红薯粉条便制作完成。这些粉条粗细均匀,质地柔韧,无论是炖菜、炒菜还是做汤,都口感爽滑,深受消费者喜爱。
每到冬季,洛南市民就会走进超市,选购新鲜的红薯粉条。走进洛南县各类农特产品销售商店,三要红薯粉条被摆在显眼位置,成为市民购物清单上的热门商品。
11月21日,在“洛味缘”洛南豆腐直营店,市民王敏来到产品展区,选购了一盒包装精美的粉条。“我准备走亲戚,特意过来买些三要手工粉条当礼品。”王敏笑着说,她是三要粉条的忠实粉丝,每年冬天,都会专门买一些送亲戚朋友。
店铺老板告诉记者,三要红薯粉条销量一直很好,尤其是节假日,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少顾客都是回头客,还有些顾客专门从外地赶来购买。
三要镇的红薯产业能有如今的规模,离不开“农户+合作社+加工厂”的发展模式。据了解,今年三要镇共有346户农户种植红薯,种植面积1280多亩。合作社负责统一提供薯种、技术指导和收购服务,解决了农户后顾之忧。
农户们按照合作社的技术要求科学种植,确保红薯的品质和产量。收获后,合作社将红薯统一收购,一部分直接销售,另一部分送往加工厂加工成粉条。
“以前种红薯,都是自己小面积种植,收获后要么自己吃,要么在附近集市上零散售卖,价格不稳定,收入也不多。”种植户何月绒感慨道,“现在加入合作社,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红薯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而且销路也不用愁,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格也公道,比以前省心多了,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通过这种模式,三要镇预计今年可制作红薯粉条65万多公斤,年产值约1500万元,可带动参与农户年均增收3万多元。红薯产业不仅让农户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红薯种植队伍中来。
“我们将继续发展壮大红薯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种植红薯,进一步完善红薯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标准化红薯厂房,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开发更多红薯系列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三要红薯特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让三要红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三要镇党委书记胡明语气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