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谢晓欣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自洛南县古城镇“到群众中去”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来,何村积极弘扬洛惠渠宝贵传统,坚持从“小切口”破题,做好民生大文章,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用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
“路不好走,特别是粮食收获后往家运,实在发愁。”在何村西组、前场组走访时,这是村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不仅影响日常出行,也牵绊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路段涉及20户村民,因多种原因,修路事宜迟迟未能推进。群众的“痛点”,就是工作的“重点”。何村村“两委”并未因涉及户数不多而忽视这一诉求,他们下定决心,即便没有专项资金,也要想办法把路修好,决不能再让这条路堵在群众心头。
面对资金难题,何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通过“上级争取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支部出力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有效破解资金瓶颈,为道路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全面推进西组450米入户道路建设。不久后,一条3米宽、坚实平整的水泥路从规划走进现实,直通20户村民家门口。
与此同时,村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刘洼组、南组、西组等组的村民普遍希望硬化自家院落,改善人居环境。为激发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何村采取村里补助材料、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为12户村民每户统一提供可用于硬化院落的沙子。这一举措迅速点燃了村民的热情,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昔日尘土飞扬的院子,如今变得整洁美观。
如今走进何村,崭新的入户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路上安心玩耍,农用车顺畅通行;受益村民家中,硬化的院落整洁利落,户容户貌焕然一新。“这路真是修到了我们心坎上!”“院子平整了,心里也亮堂了!村里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村民朴实的话语,流露出满满的获得感,也饱含着对村“两委”工作的认可。
一条条崭新的入户路,一片片硬化的美丽院落,看似身边“小事”,却是何村村“两委”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它们不仅丈量着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也搭建起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