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杨丹
初冬时节,洛南县城关街道陶岭社区的蔬菜大棚一派丰收盛景,红彤彤的辣椒缀满枝头,碧玉般的包菜圆润饱满,村民手脚麻利地采摘、分拣,装袋,笑意写在脸庞。这些带着泥土清香的洛南“放心菜”,正源源不断送往县城、市区以及西安的各大超市,做成美味后被端上餐桌。
如今丰产的大棚,曾经却是“沉睡资源”。去年年底,洛南县纪委监委在下沉监督中发现,部分村(社区)设施大棚长期闲置,棚体因年久失修破损渗漏,棚内杂草疯长,原本的“致富棚”沦为“闲置棚”。“2021年建起12座蔬菜大棚,可技术落后,管理混乱,销路很难打开。”四皓街道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樊亚锋回忆起昔日困境不禁感叹道。
县纪委监委知晓后,第一时间将闲置大棚问题纳入为民办实事清单,紧盯设施大棚盘活使用,第一纪检监察室联合派驻第七纪检监察组跟进监督,督促县农业农村局摸清全县闲置大棚的数量、面积、结构、破损程度、土地性质和权属主体等;推动相关镇(街道)、村(社区)通过集体研究、征求民意、学习考察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盘活闲置大棚。全县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本台账”,对账销号、闭环管理,确保整改落地见效。
截至目前,洛南县投入财政衔接资金400万元,推动城关街道、古城镇、麻坪镇、保安镇等盘活闲置设施大棚3000亩,重点发展优质蔬菜产业,不仅注册了洛南“放心菜”农特产品品牌,还打造了27家实体经营店、2个专柜,带动群众增收570多万元。
“盘活大棚只是起点,我们更要以点带面规范村级资产管理。”县纪委监委派驻第七纪检监察组组长郝鹏介绍,洛南县举一反三,联合县委巡察组、镇(街道)纪(工)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廉勤监督员等,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了解、核查财务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全面摸清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运行现状。针对资产处置不规范、集体资金被贪污挪用、截留私分等突出问题,严查快办案件28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6人,组织处理2人。此外,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完善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监管模式,从根源上推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让集体资源真正成为群众的增收“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