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泽平
李泉(左)和同事在莲花台水库进行水质采样
初夏的商南县莲花台水库,碧波漾轻舟,青山叠鹭影。水库边,商南县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李泉和同事小段进行水质采样。河风掀起他笔记本扉页,两行骨力遒劲的字体跃入眼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2022年5月,在教学科研领域深耕多年的长安大学环境科学博士李泉,踏上前往商南县的挂职之路,成为一名秦岭生态卫士,为商南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2024年底,李泉挂职期满,面对商南县生态环境分局的深情挽留,他选择了坚守。
从实验室到治污最前沿
初到商南,李泉便被委以重任,主抓蓝天保卫战和碧水保卫战这两项艰巨的任务。
作为一名大学专业教师,李泉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为了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他把实验室“搭建”在潺潺河畔,使科学研究与实地生态紧密相连。
在一次水质应急检测中,寒风凛冽,大片大片的雪花如鹅毛般纷纷飘落。李泉和同事迎着风雪,在丹江边搭起的临时帐篷做化验室,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马不停蹄地采样,随后迅速回到帐篷内开展现场分析,力求每一个监测数据精确无误。
在碧水保卫战的关键战场上,排查整治与科学监测宛如紧密咬合的齿轮,是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李泉组织建立了“丹江监测预警联动机制”,在商南县的主要河流及关键水域,精心部署了30多个监测点位。这些监测点犹如一张严密的大网,将商南县的水体全面纳入监测范围,如同为河流湖泊戴上了精准的“监测眼镜”。在他的带领下,商南县境内丹江干流106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率从原本的较低水平迅速提升至99.06%。
习惯了在实验室构建模型的李泉,还主导绘制了商南首张“涉气污染源分布图”,将此与智能化空气质量监管平台相连,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借助这张图以及实时监测数据,可以精准锁定污染严重区域,深入企业内部排查,大幅度提高了对未来污染事件预测的准确性,让治理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出击”。
随着治理工作的稳步持续推进,商南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4年优良天数341天,同比增加11天。
让科研成果在山村落地生根
挂职期间,李泉积极搭建高校与地方沟通合作的桥梁,带领团队积极建立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平台整合了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多源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快速精准地识别污染源,为商南的蓝天保卫战注入了强大动力。
他还推动建立“长安大学环保技术帮扶站”,定期组织学校师生来商南开展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技术指导,让高校科研成果在商南落地生根,为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商南县清油河镇涧场村,是当地颇具代表性的小流域山区村,曾经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也较为滞后。在长安大学持续扶持下,李泉团队通过多年实地调研,创新开展涧场村“小流域综合治理+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出秦巴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创新路径。该村以“一山一河一路”为空间载体,系统实施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提升、生态产业培育三大工程,成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今,涧场村早已从昔日“烂河滩”华丽蜕变为“生态园”,不仅实现了“环境美”,更迈向了“产业美”。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600元增至1.7万元,终于相信绿水青山能变“金山银山”。2024年,该村获评商洛市“千万工程”示范村。
选择留任播撒生态文明种子
“同学们知道秦岭有多少种珍稀植物吗?”在清油河镇中心小学,李泉的第二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他发起“环保小卫士”计划,培养出200多名少年环保志愿者。
“李博士不仅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也扎实,是我们专业的环保老师!”在商南大讲堂多次聆听李泉博士专题环保课的领导和干部纷纷赞叹。
“当好环保人,首先要有一颗炽热的环保心。”李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环保知识“搬”进深山。在偏远的山村里,他现场为企业负责人和质朴的村民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从畜禽养殖粪污的合理处置,到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的防治妙招,再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污染物排放,他耐心细致、一点一滴地慢慢给大家渗透环保理念。
李泉挂职期满,却选择留任。询问坚守的理由,他憨憨地笑着说:“我的环境模型还没完成验证,这里更有我的发展天地。”
暮色中,丹江的波光映照着爬在他额上的皱纹,仿佛是他写给青山、绿水和蓝天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