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 英)7月23日,山阳县文化馆内气氛热烈。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声动乡村・语链振兴”推普实践队的队员们在非遗展厅仔细参观后,向馆长递上了一份特殊“提案”——建议增设扫码听普通话讲解功能,将鹘岭刺绣、漫川大调等非遗项目的解说词转化为标准音频。“既能解决讲解员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参观者在品味文化时学习普通话。”队员张耀文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馆方的积极回应。这场活动是该校从7月17日启动、为期9天的暑期推普实践活动中的一幕。
此次实践活动由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公共艺术中心教师冯秀廷,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田敏、李铎及校团委副书记彭晨带队,依据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方案,在山阳县多点联动开展。此前在环城路,推普宣传队员向市民发放《日常普通话实用手册》。65岁的周大爷拿着手册向队员请教:“‘弄’和‘愣’,到底咋区分?”队员们结合方言对比举例,清晰的讲解引得围观者频频点头。
其间,推普队还来到十里铺街道高一村,针对村民直播带货时遇到的语言难题,量身定制了“普通话+电商”培训课程,涵盖普通话沟通、直播话术等内容,手把手教学,既为后续推普工作提供支撑,也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助力当地电商发展,让普通话与电商技能共同为乡村振兴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