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泽平 马 姜

△刘瑞正在精心打理多肉植物。

▷高芙蓉展示精致小巧的多肉盆景。
10月21日,日渐寒凉的天气让人感到几分萧瑟,但在商州区沙河子镇张村,一块“商洛多肉种植园”的指示牌,却将人引向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掀开大棚的门帘,上千株多肉植物静静地舒展着身姿,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宛如一片微缩的精致森林。
这个“多肉王国”的主人,是50多岁的刘瑞。他皮肤黝黑,笑容憨厚,双手布满老茧,眼神中却透着对这些“萌物”藏不住的喜爱。谁能想到,这位温柔侍弄花草的“园丁”,曾经是一名常年与山石打交道的煤矿工人。从坚硬的矿石到柔软的多肉,刘瑞的人生完成了一次美丽的绿色转型。
故事要从2018年那个夏天说起。当时,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刘瑞辞去煤矿上的工作,返乡后在商南县富水镇开了一家小花店。一次,他开车运送花卉路过张村,无意间瞥见了路边几个闲置的豆芽菜大棚。“这里离城区近,交通方便,要是用来搞花卉种植,市场潜力肯定不小!”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击中了他。
行动派的刘瑞没有犹豫,很快盘下两座大棚,把全部积蓄都投入其中。他没有选择常见的花卉,而是将目光锁定在多肉植物上。“我年轻时就从报纸杂志上了解过多肉,这种植物小巧可爱,品种繁多,生命力顽强,很多人都喜欢它的顽强品质。”刘瑞说。
创业从无到有,艰辛却充满希望。为了掌握繁育技术,刘瑞和妻子高芙蓉先后赴山东、福建等地考察取经,精心挑选种苗,自主培育。经过多年摸索,如今他们已能实现自繁自育,园内现有上千个多肉品种,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琳琅满目、姿态万千。
刘瑞与植物的缘分,其实早在童年时便结下。父亲生前酷爱养花种草,院里一年四季都生机盎然。耳濡目染之下,刘瑞从小就对植物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这份深植于血脉的热爱,最终指引他走上了这条芬芳的道路。
“我父亲一开始是反对我来商州搞这个的,觉得我年纪不小了,不该再折腾。”刘瑞回忆道,“但我认准了这件事,他也慢慢理解和支持我了,后来还从老家过来帮我。那段日子,我们爷俩一起在大棚里忙活,虽然累,但很踏实。”
而今,父亲虽然离世,但这份事业成了刘瑞对父亲最好的思念。“每当我抚弄这些花草,就感觉父亲还在我身边,看着我、鼓励我。我必须把多肉产业做大做强,才对得起家人的支持。”话语间,这个饱经风霜的汉子眼眶微微泛红。
在刘瑞眼中,养多肉绝非简单地浇水施肥,而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艺术。为了培育出形态优美、品相上乘的“精品”,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控盆控水”方法,通过延缓生长,让养分在有限空间内充分积聚,一盆小小的精品多肉,培育周期往往需要两到三年。他更是一位敢于创新的“技术控”,例如将“九尾狐”与仙人掌结合,让其立体生长,花开如瀑……这些奇思妙想,不仅是技术的突破,也让栽培本身充满乐趣。
刘瑞的妻子高芙蓉,则是这个“多肉王国”的美学总监。她为多肉们定制精巧的容器,亲手在花盆上绘制漂亮的图案,让每一盆多肉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夫妻二人携手并肩,用心血和汗水,共同浇灌着这个美丽的事业。
面对市场变化,刘瑞没有固守传统的销售模式。除了为西安、渭南等地的客商提供线下批发外,他还敏锐地抓住了短视频直播的风口。他和妻子每天都会在抖音上直播,耐心细致地向天南海北的网友讲解种植知识、分享养护心得。每天都有上百人守在直播间与他们互动,网络不仅让他结识了无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为他带来了可观的订单。如今,这个小小的多肉园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
天色渐晚,刘瑞依然穿梭在大棚里,悉心照料着他的“孩子们”。“我想把我们的多肉种植园打造成商洛这座康养城市的一张名片,同时,也让更多人爱上园艺。”谈及未来,刘瑞的眼中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