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孝竹

近期正是草莓苗栽种季,村民忙着在大棚里为草莓苗覆保温膜。
晨曦微露,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商州区板桥镇下湾村。宁西铁路、G40沪陕高速和242国道在此交会,为这个二龙山水库畔的村庄注入了活力。
作为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地,下湾村曾面临绿水青山与百姓致富难以兼得的问题。然而,如今村屋白墙黛瓦、街巷整洁、连翘遍野、草莓满棚、村民笑容洋溢——在党旗引领下,一幅以“生态绿”托起“百姓富”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一切变化,始于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和经济产业转型。
规划引领宜居乡村绽新颜
村庄发展,规划先行。
“以前村委会在废弃学校里办公,村民发展经济没门路,环境也谈不上多好。”村党支部书记王红运回忆起当初村里的情景,感慨万千。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村庄规划被提上首要日程。村里请来专业团队,为下湾村量身定制了发展蓝图,确立了“产业致富、文旅兴村”的清晰思路,并决定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开始。
整治从“厕所、垃圾、污水”这三大革命破题。全村完成户厕改造480户,修建卫生公厕2座、垃圾收集点4处,清理生活垃圾700吨。更重要的是,实施排水提升工程,铺设排水管道8公里,修建排水沟5公里,并建起了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站,从源头上守护水源地洁净。
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下湾村更是下足了“绣花”功夫。清理生产废弃物20吨,整治“三堆”64处;对高架桥下、国道边的脏乱差死角进行彻底治理,见缝插绿修建口袋公园2个、小果园11个;评选打造“五美庭院”57个;对242国道沿线民居进行立面改造1.3万平方米,硬化群众广场5000平方米;实施危房改造33户,并为36户困难群众改善了室内外居住环境。
村民柳军利指着自家门口的小花园喜滋滋地说:“村里给种了花,我自己也添了些喜欢的,每天看着心情都好!”
村民鱼建平则是小菜园的受益者:“家家建好了小菜园,想吃什么菜就在门口种什么菜,每天都是新鲜菜。”
基础设施的短板也在加速补齐。村上修建300米防洪河堤,解除了龙王庙方向的洪水威胁;修复下西沟、曹沟、河西、石鸠河4座水毁便民桥和1000米水毁路,解决了500多名群众出行难题;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发展超市快递1家,新修了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
村党支部副书记何莉莉2016年到村上工作,一路见证着村子变化的她欣喜地说:“路通了,灯亮了,环境美了,办事方便了,大家的心气儿也越来越足了。”
产业转型宜业乡村动力足
为了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下湾村曾经历阵痛,果断关闭了库区36艘游船和20家农家乐。牺牲了眼前利益,如何寻找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答案就在于绿色产业的培育。
村党支部重新规划,精准发力,确立了连翘、樱桃和草莓三大特色产业,推动村级经济向绿色、高效转型。
千亩连翘“金银”来。村党支部先后组织400多户群众,利用四荒地、坡地规模化栽种连翘1000亩。如今,连翘已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500万元。种植户袁虎盈家依靠连翘,年收入已超过万元,2023年部分精心管理的农户收益达到3万元。
百亩樱桃结出致富果。针对库区50户群众,村里引导发展樱桃种植100亩。如今,樱桃园已进入盛果期,每户每年可稳定收入2万元,甜美的樱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草莓园里科技范足。这是下湾村产业转型最亮眼的名片。2022年以来,村里争取资金300万元,发展大棚草莓,目前已建成100亩全市最大草莓生产基地。这不仅为村集体每年带来32万元的土地承包收入,村民还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0万元,更重要的是带动周边群众每年实现劳务收入50万元。
走进草莓园,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2023年,园区进行了升级改造,修建了2000米环形产业路和2000米排水渠,实施了全面的绿化美化,将单一的种植园打造成了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园区。更引人瞩目的是智慧农业的试验与应用:自动卷帘、智能调温、水肥自动滴灌……这些技术的采用,使园区经济效益提升了15%。省、市、区各级领导多次前来调研,园区也成为市级、区级观摩的样板。
37岁的村民柯雷是草莓园的管理者。他之前在外打工,为了照顾家人,于2024年9月回来承包了两个草莓大棚。他不仅是管理者,还是创新者,看到原有浇灌系统不利于采摘,便自己动手改造,让大棚浇灌更顺畅。近期正是栽种季,大棚里村民正忙着覆盖保温膜,小心翼翼地为每一株草莓苗“扣洞掏苗”。
“这样一来既能保温防病,果子熟了也干净,不沾泥土。”柯雷解释道,眼神里充满了对丰收的期盼。
王红运表示:“我们要继续把草莓园做强做实,推进数字大棚建设,努力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把它打造成全市的特色产业精品项目。”
民生守护文明新风润心田
产业兴旺了,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同样被放在重要位置。村医郝彦斌是远近闻名的“健康守门人”,不仅本村人,连镇上其他村乃至大荆镇的村民都慕名而来。今年,他荣获了“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走进标准化的村卫生室,郝彦斌指着“健康180医生工作站”欣慰地介绍:“这个系统能与上级医院同步检查结果,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危重病人。”依托这个智慧医疗平台,自2024年10月以来,他已为村民提供诊疗服务超过1800次,与商州区人民医院协诊300多次。回想起过去只能在自家为村民看病的岁月,再看看现在这“五室”分设、设施完善的卫生室,郝彦斌更觉肩上责任重大:“条件好了,更要服务好乡亲们的健康。”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村里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文明家庭”评选表彰,设立“红黑榜”、用好“大喇叭”,深入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建立模范引领的长效机制。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乡规民约,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文明新风悄然形成。
在调解村民矛盾时,王红运有一套“心法”:“我们的干部都是在用心、用情、用义去面对问题,用心聆听,切身分析,依法规劝。方法灵活变通,目标就是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村民和睦是村庄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村上的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修建书画创作基地、村级文化广场和网络直播室,广场舞、社火、龙狮表演活跃了日常,书画名家创作、网红打卡带来了人气,每年举办的草莓文化采摘体验节更是盛况空前,吸引上万人来村旅游参观。春节期间举办的“下湾村龙年农民运动会”,象棋、球类、跳绳、短跑等比赛轮番上演,将乡村文旅活动推向高潮。
文旅融合也为和美乡村注入了活力。村里组织种植菊芋、油葵、桔梗等景观作物,栽种5公里月季,精心打造花海、云海等“下湾八景”,同样吸引着远方游客。2023年村上接待旅游团体10批次超千人,实现农林产品销售收入20万元。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二龙山下的水库,也映照在下湾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从靠水吃水的旧模式,到护水致富的新路径,下湾村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奋斗,书写了一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