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记者 陈 波)刘志福,山阳县人,生于1929年。1944年被国民党军队拉壮丁,194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解放许昌、济南的战役以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屡立战功。

1月18日,星期天,晴。在山阳县城关镇西河村,86岁的刘志福老人坐在小院里晒太阳,毗邻场院的是一小块菜地。老人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枚枚或泛黄或破旧的奖章,用手巾细细地擦拭了一遍,花白的胡须和积淀着历史记忆的奖章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抚摸着这些奖章和黑白底色的相册,老人追忆起那段豪迈峥嵘的戎马生涯,眼睛透着亮光,言语间表露着对于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解放许昌
1929年,刘志福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兄弟众多,家里口粮紧缺,他念完初小一年级就辍学了,成为村里的“放牛娃”。1944年夏,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之际,国民党为了扩充实力,到处征兵拉丁,刘志福未能幸免。那是一天下午,15岁的刘志福把牛从山上往回赶,走到半路上就被抓走,连夜带到山阳县城附近的一座城隍庙休整。一个月后,国民党在当地收了一个营的兵力,将其带向内蒙古,编入国民党骑兵第一旅新兵阵营。
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对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企图拔掉中原腹地这颗钉子,打通向华东、华北的进军道路。翌年7月,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后,许昌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一个重要的屯兵站和补给基地。国民党军队利用许昌城高壕宽的特点,严加防守。由于大批国军正规部队调往前线,城里只剩下些师、团长的妻儿和伤员。刘志福和一起被抓来的几个老乡年龄小,看起来瘦削单薄,就成为了团部首长太太的勤务兵。“后来我们几个听说许昌城被解放军包围了,就换上学生装连夜逃出城外。”刘老回忆说。由于路况不熟,刘志福一伙儿连夜走了十几里路,天拂晓时走到一片庄稼地里,遇见了几个伪装成农民的解放军。看见这些学生模样的娃娃后,乔装打扮的解放军便走上前来询问:“你们是干啥的?”

“我们是当兵的。”
高度警惕的解放军立即掏出了手枪。
“我们是从城里逃出来的。”刘志福开始向解放军介绍城里的情况。
“我们是人民解放军,你们愿意加入我们吗?”
“愿意。”
解放军仔细地向几个年轻人讲了我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部队纪律。“认真听了共产党的政策后,我们4个人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到陈毅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三纵八师二十三团。”刘老说。
华东野战军第三纵在平汉路破击战开始的当天,第八师已将许昌城团团围住,并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第二十三团袭取西关,第二十四团一个连袭取北关,控制许昌的外围。12月14日夜总攻开始后,二十三团担负主攻西门的任务。刘老说,西门外护城河上只有一座木桥,3根圆木上钉着几块薄木板,是进入西门的唯一道路。纵队首长要求八师无论如何要保住这座桥,决不能让敌人破坏,要想尽一切办法集中火力打破城门外的地堡,摧毁敌火力点。飞行爆破组的英雄们把西门炸开个缺口,突击组跨过木桥,没等敌人发现便纵身攀上了城楼。后来二十三团、二十四团与敌展开纵深巷战,于拂晓后将城中心区及西南角残敌肃清。经过13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许昌城于15日中午12时宣告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