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年龄的关系,他包粽子的速度大不如以前了,以前1个小时包近乎200个,如今才能包120个。就连去城里卖粽子也变得艰难了,虽然孩子给他买了一辆蹦蹦车,但他一直没有勇气骑,前几年他还骑着自行车去城里,今年,也只能推着车去了。“老了,不中用了,也卖不动了。”王红计说。如今,他包粽子用的米都是儿子拿车拉回来的,他记得年轻时候村里人都夸他能干,当时去城里过河要走一条土砌的桥,那条路非常窄,很多人过时都小心翼翼。而他每次拉着装有米或粽子的架子车,也都能稳稳地过河。村里人说他走路就像一阵风。“你看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家里摩托车就五六个,只是老汉已经骑不动了。”他说。
王红计每天5:10从家里走,50分钟后才能到他卖粽子的地方。他一天只包350个粽子,由于他的粽子味道好,老顾客也多,8:00钟就卖完了,因此很多喜欢买他粽子的人就得早起。他卖粽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虽然粽子大小一样,但卖的价格不一样,凡是老人买他的粽子他都给便宜5毛钱。“城里那些老年人有工资的还好,没有工资的生活很节省,没钱了他们如何开口问娃要呢。”老人说着叹了口气。他理解那些老人,当大人的总是为娃考虑,所以很多时候宁愿自己省一些也不愿问孩子要钱。所以他每次一看到上年龄的人,就会给便宜,虽然他挣的也许就是这5毛钱的辛苦钱,但他还是觉得良心更要紧。“我也有变老的时候,互相帮忙而已。”王红计说。
据他介绍,商洛人包粽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槲叶包的长方形粽子,一种是用芦苇叶包的三角粽子。用槲叶包的粽子个大,市场需求少,加之手工麻烦,所以村里的老人在几十年前就只包三角粽子卖,这一习惯被他们保留了下来。而这几年包三角粽子也出现了问题,原先买的芦苇叶都是商洛山中的农村人种出来的,那时种芦苇对他们很有用途,除了可以包粽子、卖芦苇叶,平时也可用芦苇秆编席,编出来的席用来晒粮食。而如今,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种粮食的不多了,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出外打工,种了芦苇也没什么用处了。他说,商洛最早时以大荆、西荆一带种植芦苇最多,他们每次都是在前一年粽叶成熟时把第二年用的叶子都买好。近几年,商县没了这种叶子,他们也只有从外地往回买了。
王红计一家有10口人。两个儿子都在工地上干活,儿媳在超市打工。“娃们都挺孝顺的,总劝说我不要再干这个了,可我总是放不下。”王红计说。最近几天,都是孩子用蹦蹦车把他送到城里,顺便还拉上自行车,回来时,孩子忙的话,他就自己推车回来。
“包不动了,也卖不动了,打算明年不再卖了。”王红计在一旁说着。他老婆笑着对他说:“这话你都说了几年了,还不是年年继续。”“哎,就是放不下啊,一天不包粽子,就感觉手痒痒,多年都成习惯了。”王红计说。现在让他担心的是,年轻人因为受不了这个苦,包粽子的人就渐渐少了,当人们想吃的时候,要到哪去买呢?
端午节就意味着团聚
盼啊盼,终于到端午节前了,一年的忙碌在这两天也变得有滋有味了。丈母娘、哥、嫂子、嫁出去的妹妹每年在这几天都会来给帮忙,对于王文武而言,这时就像盛大的节日一样,一家人团聚在了一起。
白花花的米放满了几盆,漂亮的粽子一个接一个,一会儿的功夫便是包好的一笼。王文武的媳妇这时也忙得紧了,她不仅要洗叶子,还要招呼大家,让大家注意休息。一群人边忙边聊,哪会觉得累呢,只有笑声不断从家里传出来。
往常包粽子、卖粽子,王文武都是一人独揽的,媳妇只是做些准备工作,平时,他包一会儿粽子总要起来走动走动。而这几天,板凳都像变得有魔力了,他只想坐着一直包,也不觉得累了。他有时还想着,心情真的与干活有关系?心情好时,干活都带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