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武从学校毕业回来就一直包粽子卖,在他记忆里有两件事非常艰苦,一件是买叶子,一件是冬天里洗碟子。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麻街隧道,他常常骑着二八自行车翻麻街岭去大荆一带买叶子。去时带上三个麻袋,回来时买上200斤叶子,装满3个麻袋,两边挎两袋,自行车座上捆一袋。“回来时,骑自行车总是摇摇晃晃的,加之土路坑洼不平,一不留心就会摔一跤。”王文武说。对于一年四季都在卖粽子的他来说,下雪天是最愁的时候,特别是在那几年条件不好时。那时,一些露天里做着小买卖的人就喜欢在他这买几个热粽子拆着吃,所以每次洗碟子就是一件令他头疼的事。冬天水管里的水刺骨的冷,他要经常洗,手一直冻得通红。后来,情况好转了,有一家开热豆腐店的老板与他熟了之后,就让他在自己店里洗碟子,用他们的热水。虽然那家店现在不开了,他也很感激老板给他的好待遇。
由于长时间练就的手艺,王文武包粽子的速度特别快,一分钟能包3个,让人在旁边看的目瞪口呆。“就爱做这个。”他说。包粽子20多年来,其中有一年,他还试图做些别的,后来发现还是放不下粽子,放不下那些爱吃他粽子的人。
王文武包的粽子分两种,一种是有豆子的,一种是没豆子的。以他的经验,现在的小孩都喜欢吃没豆子的,大人都喜欢吃有豆子的。他说:“我们这儿的人还是吃自己包的粽子好吃,你看超市里有各种馅的粽子,特别是一些南方包的肉馅粽子,大家都吃不惯。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包的粽子格外香。”
喜欢包粽子的他,对各地包粽子用的叶子也比较了解。他介绍说,北京人包粽子用的一般是苇叶,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汕头人包粽子用的是竹叶,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不管用什么,包粽子的叶子都要满足三个特点,第一是有清香味,第二要水煮后不破,第三是叶子面积大,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包好粽子。”他说。
如今,他已经卖了20多年粽子,吃过他粽子的人都夸他的粽子香,时间久了,他也变得小有名气,他包的粽子还被称为“粽子王”。有些人早上七点多去买,都卖完了。也有回家探亲的,因为贪恋粽子的香,带上几十个,以至于上飞机前过不了安检。“几十年的口味了,人们都比较喜欢。”王文武说。前几天还有人专门到家里来订粽子,说是要1万个,王文武没敢接,他怕忙不过来。
除过王文武、王红计和赵健康,村子里还有一户叫李建娥,一年到头也在卖粽子。不过,他们这4户就像商量好似的,搁在城市里不同的地方,生意都好的出奇。
记者在采访离开时,王文武家的一群人还在继续包着粽子,电视里传出了清脆的声音:“端午临近百花香。捧一缕初夏的阳光,迎着扑鼻的棕香…”正是因为这些忙碌的人,为一些没有时间包粽子或者不会包粽子的人们提供了节日的便利,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浓浓的粽子香味,若是有一天,他们都不包粽子了,那么,端午节还能称之为端午节吗?
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没有月饼,不是中秋节一样。没有粽子,就不是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