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少斌
群众在庙沟镇双喜村“喜廉园”开展非遗技艺地方戏曲演出,倡导文明新风。
“过去村里红白事攀比严重,现在按积分制管理,不仅减轻了负担,获得的积分还能换实惠!”5月12日一大早,镇安县云盖寺镇村民王秀兰边打理“党员中心户”门前的文明积分公示栏边说。
王秀兰的感慨,正是镇安县以乡风文明重塑乡村振兴内核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镇安县聚焦农村人情负担繁重的问题,全面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实现结婚彩礼从重到轻、人情往来范围变小、各类操办由繁到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走出了一条推进移风易俗“人情减负”新路径。
党建引领聚合力
在庙沟镇双喜村,村民指着退休干部李光志门楣上“党员中心户”的标识牌说:“老李家现在是我们的议事点。”
据了解,双喜村实行的是由1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的包联机制,将移风易俗纳入基层治理网格。在党员中心户的示范带动下,去年,全镇83%的红白事操办标准得以商定,家庭年均人情支出占比从28%降至15%,大大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
达仁镇狮子口社区《红白理事会章程》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民主气息。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银忠回忆:“我们开了3场‘星空夜话会’,收集了27条群众意见,最终敲定‘宴席不超过20桌,彩礼不超过5万元’等条款。”这种“群众提、乡贤议、代表定”的方式,如今已融入镇安县156个村规民约。
镇安县还建立了“县委书记统筹抓总、镇村党组织书记包片落实”的垂直责任体系,将移风易俗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核心指标,创新实施“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资源清单”转化机制。全县156个村(社区)通过庭院“微协商”,将红白事简办标准纳入村规民约。2024年,成功劝导取消非必要宴请2300余场,带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数字赋能破陋习
“各位乡亲,下周刘家嫁女按新规办,大家手机确认下。”近日,茅坪回族镇石景村村民马玉芳通过“乡风文明大家说”数字平台参与表决。这个集合了线上报备、积分管理、云端议事功能的平台,让全镇外出务工的村民实现了“掌上治村”。
今年以来,镇安县积极探索“AI+移风易俗”互动体验模式,15个镇(街道)156个村(社区)推动客户端、PC端、商务智能“三端融合”,加强对项目开发、实物搜集、地域文化加工。形成了“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素材86条(件),并通过新媒体互动展示、在线普及,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掌上时代”。
云盖寺镇金钟村开通微信公众号,刊播群众在抵制陈规陋习方面的生动实践。大坪镇开设“光影大坪文明工作室”,以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操大办场景进行警示教育,实现红白事线上报备、积分动态管理、不文明行为实时监督。数字赋能突破了空间限制,扩大了移风易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家风传承润民心
“根雕里藏着好家风。”在青铜关镇丰收村非遗工坊,省级非遗传承人方启祥每到周末便教孩子们制作“二十四孝”根雕。近年来,镇安县聚焦文化浸润共筑精神家园,建设12个非遗工坊,将镇安渔鼓、剪纸、面塑等民俗非遗技艺转化为移风易俗载体,并创排了地方戏《彩礼风波》,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去年用积分换了孩子研学名额,现在全家争着做好事。”回龙镇双龙村村民陈晓霞高兴地说,双龙村的“家风银行”别具特色,村民可用文明积分兑换“家风存折”,存储子女孝行、邻里互助等善举,在她的存折上,已积累“孝老爱亲”等5类积分132分。
近年来,镇安县以家庭教育“百千万工程”为依托,精心打造“父母学堂”。利用茅坪村史馆等60个实践基地,组织“国学亲子讲堂”公益专题培训,开展“家风家训”研学活动92场次,助力解决“家庭教育”难点问题,惠及全县近9000户家庭。文化浸润重塑了乡村的精神家园,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多元共治见成效
“上黑榜后,儿子相亲都受影响。”近日,西口回族镇程家川村民老程提起“道德黑名单”仍觉惭愧。西口回族镇建立“道德红黑榜”制度,对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行为给予惩戒,并通过积分形式公示。“道德黑名单”引发了连锁效应,镇安县43户被公示家庭整改率达97%。
这一改变源于镇安县建立的跨部门联席机制。今年以来,聚焦“培育婚嫁新风、破除殡葬陋习、治理随礼泛滥”等婚丧礼俗革新,政协、宣传、教育、民政、市监等多部门开展“婚丧机构、用品市场专项整治”“人情消费预警劝导”等重点领域整治行动,查处违规商户12家,进一步规范婚庆行业,新人婚庆支出平均下降40%。多元共治凝聚了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攻坚合力。
如今,镇安县正以“德治+法治+智治”的融合路径,在乡风文明的浸润下,让文化软实力撬动产业硬发展,绘就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的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