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 非 党率航
群众采摘木耳
老庵寺村民宿集群
连片的地栽木耳蔚为壮观,12公里旅游观光步道串联起2万平方米滨水休闲区,唐文化元素点缀的民居与现代化的光伏相互映衬……6月17日,记者来到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这个曾因偏远闭塞而被列为深度贫困村的村落,如今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老庵寺村乘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借“千万工程”实施之力,实现了从荒僻山村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转变,集体经济达到350万元,今年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
精雕细琢 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多规合一”的规划蓝图,为老庵寺村的蜕变埋下了伏笔。这个总面积16平方公里的高山村落,曾长期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2024年以来,村“两委”以“千万工程”为统领,整合3000万元项目资金,率先打响基础设施攻坚战。
在村口的展板前,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涛向记者展示了规划落地的实景:5公里“四好农村路”如银链缠绕山间,1400延长米花墙与1100延长米挡土墙勾勒出整洁的村落轮廓。最引人注目的是25户民居的民宿化改造——青瓦白墙间点缀着唐灯、唐诗元素,既保留了秦岭民居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文化符号。“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李小涛介绍,“这种‘微改造’模式不仅节省了成本,更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环境的洁净与雅致是老庵寺村给人的直观感受。近几年,全村302户农户全部完成户厕改造,285座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达100%,彻底告别了“露天粪坑”的历史;32个垃圾收集点与264个分类垃圾桶形成收运网络,1500米污水管网和650米排污管道改造让生活污水实现100%处理,昔日的臭水沟如今清澈见底。
环境整治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建立在长效机制上的系统治理。老庵寺村将环境卫生纳入“户主五包责任制”,通过网格化管理确保每条巷道、每个院落都有人负责。更创新的是“积分管理制度”,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可积累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激励机制让村容村貌从“干部督促”变为“群众自觉”。
农文旅融合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站在老庵寺村的观景台上俯瞰,50万袋地栽木耳基地如黑色地毯铺展山间,游客可观光游玩,可体验采摘乐趣。“我们采取的是‘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李小涛介绍,基地不仅年产木耳100万袋,更通过农旅融合让“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仅此一项就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
李小涛介绍,目前,老庵寺村的产业呈现强劲势头:集体经济体量倍增,2家村集体企业与8家专业合作社盘活1.3万亩林地、650亩土地,年营收350万元,纯利润65万元;主导产业规模倍增,187个食用菌大棚年产木耳100万袋、香菇30万袋,240亩中药材、50万尾冷水鱼与100千瓦光伏项目构成多元产业矩阵。
除此之外,柞水县老庵寺农旅融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村集体独资企业,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统一管理香菇、木耳基地,收购农户产品后交由驻村企业精深加工,通过“金柞水”等品牌统一销售。
在乡村发展中,文化元素成为核心竞争力。据史料记载,老庵寺始建于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是盛唐时期秦岭南麓唯一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老庵寺村由此得名。在老庵寺村历史文化公园内,1300多年前的唐代石碑在玻璃保护罩内静静矗立。村上依着石碑建成村级文化广场,形成时空对话。
近期,在西川水库中央,一座湖心小岛成了网红打卡地。这座由水库清淤土方堆砌的小岛,与周边的浮桥、垂钓台相映成趣。“我们不仅要盘活资源,更要赋予文化内涵。”李小涛介绍,水库周边正规划建设“唐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在垂钓休闲的同时,感受古村的历史底蕴。
此外,6家龙头企业为老庵寺村带来花溪谷、户外露营等5个项目,8家民宿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这种“文化+旅游”的模式,让老庵寺村在秦岭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冬季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唯一入选村落。
创新机制 解锁基层治理密码
“我家办了独生子女证,接下来是不是要在镇政府登记呢?”村民王长治来到村委会咨询业务。村委会副主任邹英了解情况后,连忙帮他联系镇上咨询。没多一会,王长治得到回复,满意地离开了。“我们能办的都会第一时间替群众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小事平日里片长们都在村里解决。”邹英说。
在基层治理方面,老庵寺村推行的“片长责任制”,配备11名专职片长与29名兼职片长,全年调处矛盾纠纷13件,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这种“小片长支撑大治理”的模式,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在文化广场旁的“爱心超市”,货架上的洗衣粉、食用油等日用品明确标着“积分价格”。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活动积累积分,既可兑换物品,又可作为评选“示范户”的依据。“今年我攒了80分,上周刚换了洗衣粉。”村民吴均秀展示着积分台账,“小积分”正撬动着“大文明”,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评议会的“三会”制度,则从思想层面引领乡风文明。村里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五好家庭”评选,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在乡村振兴展厅,一组对比照片格外醒目:左边是2016年老庵寺村作为深度贫困村的破旧景象,右边是2020年整村的崭新面貌。“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前行。”李小涛感慨道,展厅不仅是对外展示的窗口,更是激励村民奋斗的精神家园。
夕阳西下,老庵寺村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在乡村大舞台旁跳起广场舞,光伏发电板在余晖中闪烁着银光。这座曾被遗忘在秦岭深处的古村落,如今正以“千万工程”为笔,在秦岭的山水间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