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刘正山 着 ■山西人民出版社
恋爱中的沉没成本:该分就分
一位远方的朋友来电话哭诉:当年为了创业,她错过了恋爱的季节,现在年过30,却没有爱情的充实,她觉得孤单郁闷。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她大学毕业时,拒绝了一位青梅竹马男士的求婚,去一个陌生城市开始江湖生涯。几年后,她回到家乡创办公司,自己做了老板。在她离开不久,那位男士结婚了。但是不久,他夫人不幸病逝。他遭受沉重打击,到另一城市攻读博士学位。她以前的同学于是希望他们能走到一起。她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已经过去。她打算去男士所在城市,找他谈婚事。我问她,你对他是否有“爱”的感觉,她回答说没有。
我劝她说,第一,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20多岁的时候,你选择了事业,以青春美貌为机会成本。而今,你收获了事业。
第二,以女孩子的年轻美貌作为首要条件考虑的男人,未必真心爱你,未必能同你白头到老。道理很简单,年轻美貌是非耐用消费品,就如草莓那样,消费的时间短暂,上午不消费掉,到下午可能就变质了。年轻美貌也是这样的短暂。当你具备姣好容颜的时候,他爱你,但你老去的时候,他还会那么爱你么?如果草率结婚,很可能“享受”婚后的“痛苦”。
第三,如果那位男士真心爱你,为什么在你们分别不久就结婚了?这说明,他对你的感情很难持久,经不住时间考验。而且,他有失去另一半的阴影,这也是你所强调的,难道你要同他一起承受?对一个“没有爱情成分” 的人,你值得强迫自己去爱他?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我没有信心。
第四,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最大化选择。你交往的圈子广,你的选择集其实在日益扩大。在扩大了的选择空间里,你可选择的人更多。通过比较分析,你可以找到更加合适的男友,所取得的收益要比在原来的选择空间里能够取得的收益大。
第五,周围朋友的意见,只可以作为参考。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他们提出建议的时候,很难把你的比较优势、你的真实需求等因素合理纳入成本-收益分析之中,再加上他们并不承担你的决策的结果,这些建议难免存在偏差。
听了这番话,我那位朋友破涕为笑。但是,她还是觉得心里难受,毕竟,美丽的花样年华流逝了,再也回不来了。这的确让人遗憾。但是,你怎能忘记经济学中“沉没成本”?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买演唱会门票的例子,会有两种可能结果:付钱后发觉演唱会不好,但忍受着看完;付钱后发觉演唱会不好,退场去做其他的事情。
这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场演唱会,而不是你为它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演唱会的心态来作判断。
爱情也是这样。一个人选择爱人,不能老是想着以前曾经有过多好的机会,而应该考虑在现实情况下,怎么样才能找到最满意的爱人。如果你坚持考虑已经沉没的成本,让其影响你现在的决策,你可能会越赔越大。
说到这里,那位朋友表示豁然开朗,我长吁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