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刘正山 着 ■山西人民出版社
美满婚姻相当于年赚十万美元
人们特别是中国的大多数人们,为什么非选择结婚不可?
让我们从经济学个体选择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前面的分析表明,家庭里的各种生产活动,并非必须通过家庭这种组织才能完成。一位单身贵族完全可以通过雇一位女佣来整理家庭内务。他也可以不拥有固定的性爱伴侣而在需要时到一些特定场所接触异性。他甚至也可以领养一个孩子而不必自己生产。一位单身女性也可以经由性爱受孕而独享孩子。所以,任何一位男人或女人所面临的选择,并不限于是否需要与他人合作来满足自己的生理、感情等方面的需要,还涉及合作的组织形式。
那么,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满足、子女的生育等需求的满足,究竟雇佣、购买,还是组成家庭来实现?
当合作收益的空间集合包括许许多多琐碎小事时,采取向市场购买、雇佣的交易成本就与事项的多少成正比。相反的,组成家庭以后就可以将这些交易成本减小。当然,夫妻之间也需要沟通,并非没有交易成本。一对男女朋友打算组成家庭时,两方判断组成家庭的交易成本足够小,两人才会同时选择组织家庭;否则两人只有继续试探(婚)、更换伴侣或成为单身贵族。婚姻的存在,并不仅仅在于感情、生理需要与孩子等方面的考虑,而在降低这些诸多需要的合作以获取收益的交易成本。
人们之所以选择婚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习惯。当一个人到适婚年龄时,若没有结婚,家中长辈就会紧张。当你碰到一个女人(男人),又得到一个信息:这个女人(男人)应该是大家所认可的。如果大家认为这个女人(男人)很好,你就应该以大家的意见为意见,以大家的标准为标准,你应该娶了她(或是嫁了他)。中国的观念把所有的人都拉进来,而你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你才会觉得,你娶她(或者嫁他)是对的。
在这种外在的压力下,一个人不得不选择婚姻。当然,在有压力的情况下,结婚并不意味理想婚姻,这种情况常见于大龄适婚人口,这种只是为结婚而结婚,往往为日后婚姻的不幸埋下一颗隐性炸弹,随时会爆发。既然将人们的选择定义为“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决策”,则可以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区别只在于约束条件不同而选择不同。博弈论早就告诉我们了:合作比不合作好。更进一步的研究,也验证了“合作”的一些好处。英国《泰晤士报》2010年3月1日报道说,英美学者计算出了爱情的价格,结果发现美满婚姻相当于年赚十万美元,有美满性生活也相当于年赚六万美元。他们解释说,如果婚姻或者性生活不够美满,必须以这个代价才能追求到近似的乐趣。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一些人的婚姻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譬如,经过婚姻离合的香港演员张曼玉发现,“原来不需要婚姻”。张曼玉说:“以前没结过婚,但结过之后发现,无须再为那一纸婚约而紧张。”徐静蕾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婚姻观时回答说:“很多时候我都很理性,婚姻只是个形式上的东西。我不会因为对方而放弃自己的工作,我一直都认为家庭和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目前,选择或者主张不结婚的人数正在上升,但让我们庆幸的是,这个比例还没有大到引起社会重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