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副教授建议中学课本删去朱自清《背影》引发争议

副教授建议删去朱自清《背影》引争议

2010-07-02 15:52:53

来源:北京晨报

  雷振岳

  探究

  写《背影》为父爱而非为入教材

  为人子者,恐怕不会不知一个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翻栅栏去给临行的儿子买橘子的重点不在于“违反交通规则”,而是那种儿时觉得不堪其烦,长大后却为之魂牵梦绕的父亲最质朴的爱。而为人父者——不知丁教授是否身为人父——自然更是不会不知这一点。所以,我不知道丁启阵建议删去《背影》的初衷何在。

  若说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学价值不大,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是若说这篇文章带来的感动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那我确实百思不解,很难苟同。回想起来,我离家入川求学,刚好和朱自清文中提到的北上返京的岁数相近。父亲不光送我到车站,而且直接和我一起挤青岛至成都的18个小时的站票绿皮车到绵阳。父亲的年纪或许比朱自清父亲还要大很多,车上的情节我不愿回忆,因为那比重读朱自清《背影》还令人心痛。

  和文中“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臃肿蹒跚的背影之于朱自清一样,父亲伛偻的身影,也深深刻在我脑中,那他就是属于我的《背影》。同样,朱自清写《背影》也只是挂怀父亲颓唐老境,只是书写属于自己的记忆。

  那个肥胖的“父爱背影”只属于朱自清,后来此文能入教材“感动中国”,自然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也均非其本意。只是,他万万不会想到的是,若过年后,竟还有教授能无视其中父子亲情人伦大爱,本身就从一个很不理性很实用主义的立场,去质疑该文给人带来的所谓的“不健康”的影响和感动。感动难道还有理性的吗?父爱难道还有不健康的吗?此情此景,真是让人不知如何置评。到底是谁不健康,谁不理性呢?

  李晓亮

  评判

  别让探讨成闹剧

  名家的作品在近年来屡屡引发争议,应该说,这种争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小学课本中的名家作品,多引导学生参与争论,不搞“中心思想一言堂”,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是大有好处的。另一方面,一些专家自觉参与到讨论之中,并能对名家作品提出与“主流观点”针锋相对的看法,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很希望关于《背影》的讨论,仅限于文学本身,但遗憾的是,从丁启阵博文来看,真正基于文学的讨论并不多,纠缠于作品之外的观点倒是随处可见。比如,他论证出“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不忠不孝不慈”;再者,他认为朱自清的文章,是“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但笔者又看不出他有什么论证支持这一观点。

  王小波先生对中国人的道德敏感感触颇深,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二十年前,巴黎歌剧院来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观众说:这个茶花女是个妓女呀!男主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玛格丽特和阿芒,两个凑起来,正好是一对卖淫嫖娼人员!如果以王小波先生所说的这种道德敏感性来阅读和探讨作品,无疑会让讨论变成闹剧——朱自清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和朱自清对他父亲的感情有何关系?和《背影》一文的作品价值又有何关系?是不是该从教材中删除《背影》一文,探讨的要点应该是作品自身是否存在价值。

  欧木华

  延伸

  每篇课文都有被删的理由

  从民国时期到今天,有多少文人志士写过散文,可我们记忆深处还记得的又有多少呢?无非是《背影》《荷塘月色》等。同样,四大名著经历岁月的洗礼,依然为今人称颂,由此可见其艺术内涵和文化魅力。说其有缺憾可以,毕竟好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如果抓住芝麻大点问题就全盘否认,很明显不是我们对待文艺作品应有的态度。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