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汪晖与朱学勤“抄还是没抄”?

2010-07-20 11:28:28

来源:人民网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背景:汪晖和朱学勤双双卷入抄袭剽窃漩涡,他们坚称“没抄”,到底抄还是没抄,这是一个问题。

  科技日报发表张显峰的文章:眼看岁月散尽,任凭众学者在媒体上唾沫横飞,却不见裁判出来吹哨,连朱学勤先生自己都看不下去:“我被指控,起于网络、传媒,但很想试一试,能否从传媒走向学术?虽‘原告缺席’,作为‘被告’,我希望走向学术‘法庭’,要求‘开庭审判’。”我不了解朱先生,也不知他有否抄袭,但就这直面质疑和请求“审判”的坦荡,我是肃然起敬的。据说他已向母校复旦大学和任职单位上海大学递交申请,请求立即启动对自己问题的学术调查程序。我不知道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现在正在做什么,只是让一个“被告”来催促“升堂”,总有点“惰政”或不作为的嫌疑。汪晖事件之后,易中天先生撰文循循善诱,让汪晖出来接受学术调查;一干学者也联名给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发了公开信,要求调查汪晖学术问题。其实汪晖先生并没有说不接受调查,他只是不说话,对媒体不说话。一个学者被指控行为不端,他有权利沉默吗?当然有。在调查结果没有公布之前,他当然可以对公众和媒体保持沉默。但沉默并不代表清白,清白与否,还是需要“学术法庭”——独立的调查委员会作出结论。但“公堂”呢?在中国的学术界这常常是个怪异的现象,独立的学术仲裁往往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带有诡异的色彩,因人、因事、因时之不同,而选择存在或者消失,就像一个魅影。朱先生之请求“升堂”,本身就是一个例证。如果汪晖事件之后,中国学术界,包括清华大学马上启动学术调查,同时成立独立的第三方仲裁机构,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样扑朔迷离的争论。

  小蒋随想:偷书不算偷,天下文章一大抄,这是国内一些文人缺乏耻感的“堂皇理由”。汪晖、朱学勤涉嫌论文抄袭曝光后,还有人为他们“鸣冤”。诸如,“二人被指抄袭的博士论文分别发表于1988年和1992年,那时候学术规范还不是普遍共识”,“上世纪末的20多年,国内的学术主要是引进西学,很多学者都在大量借鉴,说白了就是抄西方的著作”,“如果以现在的规范要求上世纪的学者,可以肯定,至少99%以上的文科学者都存在这方面问题”。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把别人的东西翻译成中文可以算“原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难不成是季羡林的“作品”?鲁迅曾发问:从来如此,便对么?“过去都这么干”并不代表正确,只能加深“原罪”的烙印。不仅如此,中国学术的道德标准还在不断降低。在学而优则仕,学术官本位,有权有名就有利的背景下,不少人已然信奉“英雄莫问出处”、“重结果不重过程”。既然买卖文凭屡见不鲜,论文抄袭在一些人看来更是小儿科。朱学勤与汪晖分属“自由派”与“新左派”两个不同的学术阵营,有人甚至觉得此番抄袭热炒是学派之间的“狗咬狗”。这已不仅是学术规范的问题,还充斥着“阴谋论”的味道。朱学勤与汪晖涉嫌抄袭,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果真惩处他们,更多人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抄袭会不会不了了之?一切皆有可能。就算被判抄袭,80后作家郭敬明的“可以赔钱,绝不道歉”也是经典语录。

  • 相关阅读
  • 汪晖选择沉默,何“罪”之有?

      □张建群  在国内学者圈内,汪晖其实一直是沉默的,估计也放弃了不少出风头的好机会。但是,这一次,汪晖的沉默,却成为了“罪状”和“把柄”。  自从今年三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

    时间:07-21
  • 汪晖事件:只有真相才能还学术一个面子

      □晨报特约评论员 张鸣  汪晖涉嫌剽窃事件已经出来有些日子了,在王彬彬先生提出指控之后,汪晖先生表态,说是要交给学界解决。时至今日,两边各执一词,聚讼不已,在报纸、网络上打笔仗。有人提议相关组织成立...

    时间:07-08
  • 清华教授汪晖涉嫌剽窃 数十名学者发表公开信要求调查

    昨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陈明、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青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仲丹等数十名学者就清华教授汪晖《反抗绝望》一书涉嫌剽窃一事,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公开信,建议汪晖当年读博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应该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组织独立的调查委员会,通过调查、听证,以鉴定汪晖的论文是否存在抄袭。...

    时间:07-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