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华清城内的城墙遗迹,是唐昭应城留存于今的一枚“舍利”。西安临潼国家度假区依托唐昭应城遗址建设大唐华清城,实施遗址保护工程,完美地实现了“山、宫、城”的浑然一体,“古”与“今”的融通谐和。唐昭应城城墙遗址保护工程为我们保留了一处亲近历史文明的空间,开启了我们与历史跨越时空对话的窗口。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临潼国家度假区复兴历史文化,延续民族记忆,再创文保典范!
唐昭应城
“山、宫、城”一体的文物遗存
大唐华清城,是“古城”与“新城”的一次风云际会。
因为,在如今的大唐华清城里仍完好保存了唐昭应城部分南城墙遗迹。
唐昭应城自古繁华。据史料记载,唐昭应城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北面渭水,南枕骊山,东环临河,西绕渔水,山川形胜,独秀关中,一派“商贾繁会,里闾阗咽”的繁荣景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表示:“唐昭应城的设置和华清宫密不可分,因为华清宫作为离宫,唐玄宗每年9月都要离开宫城到这里居住,到第二年3月才回都城。在这段时间里,文武百官汇集于此办公、居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最终形成了唐昭应城。同时,也形成了‘山、宫、城’三位一体的历史遗存。”
大唐华清城不仅仅是一个大型文商旅综合体项目,也是融文物保护、景区提升、旅游配套、园林景观、城市提升为一体的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和文化旅游工程。
如何在完整、有效、真实保护的基础上,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的广泛共识,也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张锦秋大师介绍说:“大唐华清城作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的综合体,完全采取了‘山、宫、城’的建设理念,在注重大遗址保护的过程中,既有利于华清宫的保护,衬托华清宫,又跟骊山相呼应,也符合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是一个可以复兴历史文化、复兴生态、发展旅游的大型文化项目。”
城融古今
“遗址保护、山水园林、城市现代化”一体的和谐示范
唐昭应城城墙遗址保护工程的启动,不仅完美的保护了城墙遗迹,而且在保护过程中还完成了“宫”与“城”,“古”与“今”的圆满结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临潼国家度假区管委会邀请了大量史学、考古学、文学方面的专家实地勘察,对大量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证实、订正和补充,厘清了史籍对唐昭应县城位置含混不清的记载,最终确认了唐昭应县城墙遗址,从平面布局上显示了唐昭应县城与唐华清宫的密切关系。昭应县城墙位置的确定,也佐证了唐华清宫当时重要的社会地位。
唐华清宫由骊山行宫、唐昭应县和骊山禁苑组成。唐昭应城城墙遗址是昭应县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存之一,其位置又与唐骊山行宫相接,成为解读唐华清宫,乃至唐代历史的宝贵实物见证。“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唐代大诗人卢象在其诗作《驾幸温泉》中记述了玄宗驾幸骊山温泉,以致很多国事都在华清宫办理,使国家政治中心随之迁移。为使百官“各有寓止”,特设置昭应县于华清宫北,可见唐华清宫不仅是离宫别苑,而且是唐长安城之外另一处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2012年国庆佳节,当您穿行在大唐华清城的林荫密道中,亲近历史,感受人文,这一段城墙,能让我们倍加领略现代文明与深厚历史在这里的高度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在这里的交相辉映,我们心中充满了骄傲与慰藉。
设计原则
“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一体的保护理念
保护好唐昭应城城墙遗址,社会各界给予了殷切期望。
为确保遗址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唐昭应城墙遗址保护工程规划设计之初,便依据相关文保法规划定保护范围,经过文保专家一系列科学论证,确立了不改变文物原状,尽量保留原有城墙遗址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保护原则。
在对遗址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如何对遗址进行完整的展示,保护昭应县城唐代的城墙,既衬托华清宫,又呼应现在的城市格局?面对这样的挑战,由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周萍带领的设计团队,对城墙遗址及其周边区域展开了全面保护。
张锦秋表示,大唐华清城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对唐昭应城城墙遗址的保护。在保护过程中,提前预留了遗址保护带,同时对唐昭应城南城门洞进行了保护和展示。用城墙保护带的格局展示遗址,“既要保护城墙,又要衬托华清宫。”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周萍介绍,唐昭应城城墙遗址保护工程在科学论证与设计下,通过对城墙遗址本体采用最少干预的加固手段,使遗址得到了保护。同时尽量留出空间,使城墙遗址的历史信息得以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唐昭应县和华清宫的关系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人们爱护文物,尊重历史的意识。(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