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子太张狂,竟敢提笔写文章。
上写帝王下写民,写尽人世不平常。
一夜东风一夜雨,风吹雨落甚及时。
天旱甚久农盼雨,雨降保粮民欢喜。”
这是记者在王高志家里看到他写在烟盒纸上的一首打油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农民作家的人文情怀,也表现了他有别于一般普通农民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2012年,商州农民王高志在历经20多年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小说《刘秀外传》历尽艰辛终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至此,一个不名一文、土的掉渣的农民浮出水面,令人刮目相看。这部长达21万字的章回体小说,第一次用鲜活生动、曲折传奇的坊间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民间版本的刘秀传奇,其中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为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其生动有趣的故事,鲜活的民间语言,以及独有的民间性,得到了文学圈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王高志说,小时候,他偶尔得到一本民间故事的旧书,爱不释手,把那本书一连读了几遍。从那时起,他便爱上了读书。只要是他能得到的书,他都要多读几遍。1968年,王高志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他选择了外出割漆为一家人挣些生活补贴。1973年至1980年7年时间,他穿梭于商州与汉中之间。
有一次,在汉中割漆途中,他听了一个关于刘秀12岁走南阳到汉中的故事。他想,历代帝王都有传记可读,就单单少了刘秀的传记,就是关于刘秀的记载也是少的可怜。他当时就想,自己要是没事干了就写写刘秀。他悄悄给自己立下誓言,要收集整理创作一部刘秀的小说。为此,他20多年如一日的奔走在西安和洛阳之间当年刘秀所经过之地,请求当地老年人给他讲讲刘秀经过当地时的故事。
1974年6月,王高志在凤县割漆时,在一个山顶看到了刘秀的得力大将花二果造反时戴的铁帽子,足几百斤重,他怎么也搬不起来。凤县老人给他讲了花二果如何英勇善战,帮刘秀评定川蜀和陇西,刘秀如何把姚齐杀了之后花二果才在被逼无奈之下造刘秀的反。
1988年6月,王高志到河南淅川割漆时,在一个深山沟里遇到一个年逾古稀的锄地老人,他就给老人递上烟,说谝一会儿。老人从刘秀8岁出宫12岁到南阳讲了一个又一个他从没有听过的故事,他拿的两包烟都抽完了,故事还没讲完,就索性跟着老人到他家里继续让老人给讲。他在老人家里吃了晚饭,就和老人躺在炕上听老人讲了一夜。急得给他当割漆向导的商南乡党团团转,最后将他骂了一通走了。
1988年7月,王高志帮他的姐夫到蓝田县葛牌镇割漆时,在一个山沟里遇到一个年逾70多岁,下肢行动不便的老人。这个老人口才非常流利,记忆力惊人。老人给他讲了刘秀从长安城出来到南阳所经过的详细路线。他在老人家里一连呆了三天两夜,天天给老人买蒸馍吃。
有一年冬季,王高志在汉中收集刘秀故事时,突遇大雪,从留坝县江口镇到凤县双石镇,他背上干粮在没膝深的雪地里翻了3座大山,一天就走了100多公里山路,要不是他多年在那一带跑熟悉路线,差一点就被冻饿死在深山里。
在写作过程中,王高志家的一个不到1平方米的小饭桌,成了他唯一的“书桌”。自从他的老伴生病后,他无法外出做工挣钱,便在家靠种地和养几头猪勉强维持生活。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以惊人的毅力,历经10多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21万字的长篇小说《刘秀外传》。(商洛日报:贾书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