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周刚)历经三年的校勘、标点与注释,商州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旧志民国《续修商县志稿》日前出版。
《续修商县志稿》是民国时期商州所修的唯一一部县志,也是自明《商略》以来商州历史上的第十部即最后一部旧志。全志共二十四卷、首一卷,分为二十九志,约50万字。脱稿后未及定稿与刊印,而以手抄稿存世。
民国二十八年(1939),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而时任陕西省第四区(商洛)行政督察专员的温良儒(1938年曾兼任商县县长)倡编《续修商志》,后经筹划并“延聘名宿”,于次年春正式设馆开编。随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商州籍著名学人王焕猷“暑假旋里”为之拟定了《商县〈续修商志〉工作方案》;日后由“关学宿儒”、《陕西通志》馆编纂、兴平冯光裕据此《方案》总纂而成的《续修商县志稿》即《续修商志》之“未定稿”。
虽然这部“未定稿志书”编修于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但由于所有编、采人员的认真、负责及其严谨态度,所成之稿全面、系统而又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上世纪40年代初以前商州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弥补了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罗文思《续商州志》之后商州180年的历史空缺。综观全志,它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记述严谨客观,文字儒雅考究,而且体例完备、结构合理、繁简得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志书的“设馆开编”距离“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已近30年,距离狂飙突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有20余年,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已经得到普遍传播,特别是“科学”与“民主”思想已在包括本志编纂人员在内的知识界、文化界深深地扎下了根,因而与已经重新刊印行世的清代四部商州旧志(《续修商志》《直隶商州总志》《续商州志》《商州直隶州乡土志》)相比,在编纂体例与内容记述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方法”与“时代精神”则是它的最大也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因而可以说,与此前明、清两代所成的商州旧志相比,这部志书有着更高的可资借鉴与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