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香港文化界著名人物,亚洲顶尖剧场艺术家,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巴黎、香港发表舞台创作。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五十部。近年的代表作品有《包法利夫人们》、《在西厢》、《贾宝玉》、《三国》等。
在香港,林奕华不但是顶尖的剧场艺术家,他还有主持人、批评家、文化人等多重身份。对于内地人来说,林奕华的舞台剧为人们带来的是另外一种对于人生的理解。
近日,林奕华推出了他的随笔集——《恶之华丽》,共四本,向读者介绍了他对于舞台剧、对于明星、对于娱乐圈的感受和理解。昨日,林奕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我没有明星情结,但大众需要明星
记者:从1989年的《教我如何爱四个不爱我的男人》,到如今的《贾宝玉》、《三国》,你的演出阵容总是星光熠熠,雷颂德、吴彦祖、陈绮贞、刘若英、梁咏琪、何韵诗、林依晨……很多人说你有明星情结。
林奕华:我可以肯定地说,我没有什么明星情结。我的作品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明星参演,因为现在的很多剧院都是大剧场,如果带着那么大的一个团队,让观众买票,没有明星的话,大家愿意付这个钱吗?但是很多时候,大家还是很容易把明星当做是一个商品,而不是艺术,只看到了他们的明星效应,却没有看到他们身上的艺术价值,我觉得是很不公平的。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娱乐圈非常热闹,明星结婚了、离婚了、恋爱了,大家为此激动不已,如何理解人们对于明星的这种关注?
林奕华:现在的人那么关心明星而不是关心自己,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不满足。明星活在大众的幻想世界里面,他负责扮演普通人没有办法得到的那些欲望,比如说成功、比如说罗曼史等等。所以明星的八卦在当下就很容易被消费,而且被大家一再传播。这些都说明了很多人心灵的空虚,他没有能力在自己的身上找故事,他就是要在别人身上看八卦。
记者:你这次的新书也有一本是专门谈这些的,那你怎么看八卦和娱乐?
林奕华:娱乐圈和娱乐文化不只是一种消遣性的东西,它的核心包含了很多我们这个民族和时代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我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不是要谈明星,是谈人心。
创作不照搬原着,只呈现我的理解
记者:你的舞台剧很多人都很喜欢,在这些剧目中,有很多现代元素。比如《贾宝玉》,让观众记忆深刻的是,演出开始时,十二金钗赤着脚在舞台上打闹,而在最后她们一一捧起了属于自己的高跟鞋离开舞台。是标新立异,还是有更特别的含义?
林奕华:高跟鞋的想法不是来自我,而是来自编舞的老师,但是和我对《贾宝玉》的理解没有偏离,高跟鞋代表的是那些并不是那么平凡的女性。这么多的现代元素就是要体现和原着的不同,我的作品不是照搬原着,而是在呈现我的理解。
试着让观众把心打开,是漫长过程
记者:和国外的舞台剧发展比起来,很多人把中国舞台剧的滞后归结于没有成熟的观众群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林奕华:我们很难独立地培养一个观众群,还是需要和整体的文化同步。所以我也会写文章,但是我的力量是微小的,我只能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把事情做好,只希望能够启发到一些观众个体。
培养观众不是马上培养看戏的礼仪,对戏剧的理解,而是让他们试着把心打开,这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记者:如今,不断有电影创造票房奇迹,舞台剧会有这么一天吗?林奕华:首先要明白舞台剧是怎么一回事,和西方的舞台剧比起来,我们能做到多专业?舞台剧不能像电影一样创造经济的奇迹,它还是要受到舞台的限制。现在英国有这样的尝试,就是在剧院演的同时,授权电影院可以同步放映,观众不需要一定坐在剧院就能看到精彩的舞台演出。但是在时空转换上舞台剧永远不能和电影相比,舞台剧是看在短时间导演如何扮演魔术师,所以观众得到的满足感是不同的。电影给大家的是梦幻,舞台剧提供的是智慧上的启迪,所以看电影可以吃爆米花,而舞台剧不会,因为看舞台剧的时候脑袋需要吃那些精神的粮食。(记者 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