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微信用户每天读文5.86篇 4%日用户阅读量超20篇

微信用户每天读文5.86篇 4%日用户阅读量超20篇

2015-01-07 11:00:22

来源:新京报

  腾讯科技研究性栏目企鹅智酷2014年年底披露的部分微信官方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微信用户每天阅读文章超过三篇。而平均下来,微信用户每天阅读文章数量为:5.86篇。

  微信平台提供数据显示,根据2014年9月的调查结果,不同用户每天阅读文章数差异巨大。23%的用户平均每天只阅读1篇文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6-10篇,20%的用户能够达到。

  此外,也有日均阅读超过20篇以上的“阅读狂人”,但比较少,仅占4%。

  微信平台还披露了一组关于“微信用户文章转发分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用户看到了想要转发的文章,61%转发到了朋友圈,39%的文章转发给了好友。

  企鹅智酷据此分析认为,有目标性地分享可以看成是微信用户分享文章的特点,虽然转发到朋友圈可以让更多朋友看到,但依旧有接近40%的内容转发给好友。

  企鹅智酷还根据以上数据总结出了几个特点,其中之一是,用户阅读量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意味着文章分享的马太效应。即一篇文章在朋友圈里转发次数越多,越容易助长文章的转发、阅读数。新京报记者刘夏

  • 相关阅读
  • 新京报2014年度好书揭晓 自然阅读成最亮眼潮流

      新京报2014年度好书榜单6日在京揭晓,85岁的国家博物馆文物专家孙机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获选年度最佳,而以《看不见的森林》为代表的自然阅读成为2014年最亮眼的潮流。  新京报年度好书评委会主任、新京...

    时间:01-07
  • 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举行 叶嘉莹刘和平等获奖

     “2014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6日晚在武汉举行。诗词家叶嘉莹、《北平无战事》编剧刘和平等获此殊荣。  “2014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联合主办。据悉,本年度&ld...

    时间:01-07
  • 国内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问世(图)

      中庸样张记者 贾晓燕  全国25个省区市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研发完毕,年内问世,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地推出标准化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是记者昨天从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获悉的...

    时间:01-07
  • 《闪闪的红星》原作者索赔3万 称此前被侵权超10次

      潘冬子机灵过人的人物形象、“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经典台词、《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熟悉旋律……如此种种,无不让人想起那部红色经典文学作品——《闪闪的红星》。  一部同样...

    时间:01-07
  • 编剧刘和平谈于正被诉抄袭:坚决反对抄袭 这是底线

      “2014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6日晚在武汉举行。《北平无战事》编剧刘和平等获此殊荣。谈及于正被诉抄袭一事,刘和平表示,始终坚决反对抄袭,这是底线。  谈《北平无战事》:没有拒绝与陈道明合作 ...

    时间:01-07
  • 学生谈叶嘉莹:常工作到凌晨两点 曾说要倒在讲台上

     叶嘉莹的学生汪梦川代老师领取2014中华文化人物奖项  “2014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6日晚在武汉举行。叶嘉莹等获此殊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叶嘉莹的学生汪梦川称,叶嘉莹现在还“经常工作到凌晨...

    时间:01-07
  • 于丹:没刻意做心灵鸡汤 更多是一个文化普及者

      由中国出版协会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管主办的第2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将于2015年1月8日至1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在订货会期间及前后,各大出版社及机构都纷纷推出自己的2015年重磅新书。1月6日,明星学者...

    时间:01-07
  • 2015中国民营书业峰会聚焦大数据时代书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5中国民营书业峰会暨中国出版协会民营工作委员会年会”1月5日在京举办。今年的峰会以“大数据时代民营书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民营书业融合与创新”为主题,多位学界权威、...

    时间:01-07
  • 全民阅读在中国:进展令人喜悦 道路还很漫长

      2015年元旦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

    时间:01-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