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认为,乡愁是一种眷恋家乡的情感状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片段,它可以是一碗水、一杯酒,也可以是一朵云,是人们对故乡 一生不曾割舍的情愫。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本来延续的根脉,传承几千年来深藏在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观众从这部片子中不仅可以看到 传统村落的乡风、优美的风景和古朴的风情,还能看到悠久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亮的因子。”黄坤明说。
《记住乡愁》的制作播出,也可以看作是对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 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影像化阐释。对于乡愁,生活于不同地理空间的人会有 不同的答案,生于乡村的人,乡愁会是农田、大山、溪流、祠堂,是那种挥之不去的田园情愫和和睦德善的血脉亲情。而对城里长大的人来说,乡愁虽然少了田园的 宁静,但依旧有难以割舍的风土民俗、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无论人们对乡愁有多少种理解,对于每一位中国人,乡愁都是一个用心灵守护的精神家园,一种情感的 归属、文化的根脉。故乡在哪里,中国人的根就在哪里。正如《记住乡愁》的文字统筹郭文斌所言:“人一旦没了故乡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来了。现代人生活在城 里,没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换,漂泊感就来了,漂泊感带来无根感,无根感带来焦虑。不像古人,不管走多远,都心系故乡。”“记得住乡愁”就是 要记住“根脉”,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福建培田村,800年的古村落,从明清时代,尊师重教就是村规民约的第一条款,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拥有如今年逾九旬的老妪书生,才可能在清末就 建立女子学堂;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间,舒善天进京赶考,高中探花,衣锦还乡之际,发现相依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弃官侍母,直至终年,孝道传统绵延至 今;重庆四合村明清老街上,冯三姐的石板糍粑“烫手货不收烫手钱”,老秤匠廖明德凭良心做事,一生未做“缺斤少两”的秤,传统老字号店铺恪守着诚信赢天下 的商业信条,以真诚之心,行善义之事……《记住乡愁》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历史的记忆,建构起一个个鲜活的文化坐标,这是对乡土风韵、桑梓情怀和历 史传统的眷恋与凝望,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当代召唤和文化传承。该片让我们的古老文明“活”在当下,提醒当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莫忘“生我养我” 的那片精神文化的栖息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