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 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认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如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应该允许网络语言存在,能够在使用中引导其走向规范,合理吸收其新颖的表达方式。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官方的媒体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像“囧”、“伤不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等。并不是所有网络语言都能进入书写系统,能进入书写系统的多是经过筛选、大家普遍认可、流行度较高的网络语言,这也是语言的社会特点所决定的,所以不必担心网络语言破坏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破坏传统的词汇和语法。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特聘教授黄鸣奋也提出,不论同意与否,网络语言实际上已经进入书写体系,大量运用“然并卵”、“活久见”、“壁咚”等网络语汇所进行的写作,形成了某种相对独立的风格或特点,它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如网络文学等。
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杨宏认为,网络语言可以也应该进入书写体系,但与此同时,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也十分必要。应避免一些脏话、粗话趁机流行,活跃在人们的嘴上或者笔端,造成语言混乱失序、语言鄙俗化以及语言的文化品位下滑等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冠夫对网络语言进入书写体系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谈到,可进入书写体系的只能是那些经历了从网络进入日常生活这个中间阶段,且经过时间的自然淘汰,证明真正能为社会广泛、持久接受的那部分网络语言,如“给力”、“吐槽”等。张冠夫同时指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体系是经由晚清和“五四”两次白话文运动洗礼而来的。当时,有些人认为凡白话都可以入诗入文,可是很快事实就证明此路不通。民间的、日常的语言必须经过选择,经过文化和艺术的浸润和打造,才能成为适合用于书面表达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