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新约》
①叙事著作。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4卷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福音书基本内容为记述耶稣的生平和教训。“马太”和“路加”均载有耶稣诞生的故事,“马可”则以施洗约翰传道和耶稣受洗为起首。关于耶稣的事迹,前三福音所述大体相同;《约翰福音》则多论述耶稣事迹的宗教意义。《使徒行传》叙述耶稣的门徒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个教会,以及彼得、保罗在地中海沿岸传教的情况。
②教义著作。为书信体。21卷。前13卷即《罗马人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和《腓利门书》,传为保罗所作,故总称为“保罗书信”。此外,尚有《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犹大书》。《罗马人书》,对基督教教义作系统的阐述,突出发挥“因信称义”的道理。据称,因始祖亚当一人犯罪而使整个人类都陷于罪的权势之下(后世称之为“原罪”),人与上帝的关系就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人藉相信基督就可与上帝和好,凭靠基督救赎之恩而被称为义。《雅各书》认为单靠信仰而无行为加以印证是无意义的;并批评了当时教会中有人强调某种与生活脱节的信仰。《希伯来书》强调基督教优于犹太教,“彼得书”(主要是前书)讲论基督受苦的意义,“约翰书”则着重发挥“道成肉身”(即上帝成为人)的教义。
③启示书。 1卷。即《启示录》(又称《约翰启示录》)。在福音书中虽有启示文学作品的片断,但内容集中的启示书则是《启示录》。《启示录》用启示文学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描写天地末日的景象。不少学者认为,书中的七头十角怪兽暗指当时迫害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统治者。书中说各族各民都被迫拜那兽的像,是指罗马帝国强制推行对皇帝塑像的崇拜。作者动机在于鼓励1世纪末受罗马迫害的小亚细亚西部信徒,并以预言方式指出不义的罗马终将倾覆,末日审判和新天新地终将自天而降。
1.3 外典
见次经。
2 圣经考证
长期以来,关于圣经各卷的编写过程和历史背景,仅有传说而缺乏科学的考证。17~18世纪以来,随着近代古籍考证学的产生,圣经考证学亦逐渐形成,该学科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圣经的思想观点,而是以不带成见的态度,对圣经进行考证。圣经考证学大致可分为初级考证和高级考证。初级考证亦称之为章句考证,主要任务为核查现存圣经的章句是否与原本完全相同。高级考证又分文献考证和史学考证,因二者皆借助于史学分析,故史学考证在广义上亦为这两部分的合称。文献考证着重于考查各卷书的作者,其写作目的、地点、结构、所据原始资料等。史学考证着重于考查各卷书所述历史背景,作者或后世编者是否受所处时代影响而在叙述中带有倾向性等。就方法来说,还有原材料考证、体裁考证、编修考证等。近世以来,各派考证家对圣经各卷的编写及历史背景已作出大量考证,发现并积累了不少资料,并提出了种种意见和学说。较普遍的论述大致如下:
2.1 《旧约》考证
①律法书。近代考证家大都认为五经非摩西所写。其中较被普遍接受的“底本说”认为,5卷书是以数种最早的文献为底本,经长期积累辑合而成。
②叙事著作。多数考证家认为有关作者们约于公元前8世纪在先知派的影响下,编成律法书中的《申命记》后,继而编写有关以色列历史的叙事著作。编写者的基本观点是:一切崇拜都应集中在耶路撒冷,凡违反这个规定的君王都被认为是亵□神明;上帝是公义的,凡不公义之事都要受到谴责。《历代志》略有不同,是按祭司派的观点编写,关于大卫王,不象《列王纪》那样功过皆记,而是把大卫、所罗门的时代理想化地加以描述。关于《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近世考证家认为:尼希米被亚达薛西一世任命为犹大省长,于公元前445年回耶路撒冷主持重建城墙;以斯拉则于亚达薛西二世在位时的公元前397年回到耶路撒冷,并颁布律法书而重新奠定犹太教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