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救亡心志”的舞剧表现,除前述“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包括“以死相拒”)外,还有缅怀“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这事实上还包括20世纪初期寻求救国、新民道路的仁人志士。
着眼于这一视点的舞剧表现,有北京舞蹈学院创演的大型舞剧《秋瑾》(总编导吴蓓),着力表现鉴湖“女侠”的自由精神;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的大型 舞剧《恰同学少年》(总编导吴庆东),抒发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辽宁芭蕾舞团创演的《乌斯浑河的回声》(总编导王勇、陈惠芬),再度张扬起“八女投江”的 壮举。《秋瑾》的命名还有个长长的前缀,叫做“那个秋天里的女人”;该剧的三幕戏分别是“秋雨——冲出樊笼”、“秋赋——渡海寻梦”、“秋风——巾帼倩 魂”。三幕戏的构成可看出舞剧情节的“跳跃性”,看到编导着意淡写秋瑾与徐锡麟(精神导师)、与王廷钧(丈夫)的关系,而浓墨重彩于秋瑾的“精神自由”。 《恰同学少年》从同名电视剧获得强大的结构和人物支撑。该剧之所以能比较成功地塑造“毛泽东”的舞剧形象,首先在于它塑造的是青年毛泽东——是“指点江 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润之。舞剧中青春、炽热、激扬、勃发的舞蹈语汇更擅长表现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乌斯浑河的回声》由上、下两个半场分 为两幕,一幕名为《密营》而二幕名为《西征》,每一幕又由三个板块构成:一幕的三个板块分别是《春漾》《桦书》和《激战》,二幕的三个板块则分别是《离 歌》《荒泽》和《霜雪》。这部颂扬一个英雄群体的舞剧,通过个体的情感细节抒发和生活路径叙述,显得具体而生动、殊途而同归——八位女战士向激荡的乌斯浑 河坚毅地蹚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归结为“救亡心志”表现的舞剧中,也有“追梦情怀”的表现。不过,舞剧表现“追梦情怀”,似乎有着更广阔的视域——既有思古之幽情,又有颂今之崇尚;既有开拓之精神,又有家园之缱绻……
“追梦”是中华民族自古而有的“情怀”,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总编导邢时苗),宣叙着一份需要传扬光大的担当;中央民族 大学舞蹈学院创演的大型舞剧《茶马古道的铃声》(总编导李进),倾诉着顶礼皈依的马帮道义;浙江省杭州歌剧舞剧院创演的“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总编 导崔巍),张扬起生态文明的时代呼唤。《丝海梦寻》以“舟师如虹”拉开序幕,五场戏分别是“受命远航”、“魂归大洋”、“月夜盼归”、“情满刺桐港”和 “逐浪丝海”。舞剧从年轻水手长小海的追忆落笔,这种倒叙风格,不仅强化了中华民族不拒绝海洋召唤的担当意识,而且也为舞剧表现的“自由时空”留出了充裕 的“用舞之地”。《茶马古道的铃声》由上、下两大篇章构成,分别是“铃响定情”和“铃恸争鸣”;裹挟着两大篇章的,是序幕“铃命天授”、幕间“铃致生恨” 和尾声“铃脉永传”。这部用纳西族舞蹈语汇刻画纳西人勤劳、勇敢、朴实、坚贞性格的舞剧,舞风剽悍、舞韵铿锵,顿踏有节、错落有致,在真率的观赏性中投射 出狂放的震撼力。《遇见大运河》的四幕戏分别是“开凿”、“繁荣”、“遗忘”和“又见运河”。将演剧形态称为“舞蹈剧场”,是因为有角色穿插串联,有舞者 边说边舞。当然,众多的舞段仍然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一幕的《生命与泥土》《纤夫之舞》,二幕的《寸子》《五子登科》《绿伞》《团扇》,三幕的《漠然》 《淡忘》,四幕的《幻化》《生生不息》,显示出该剧跳跃地用“舞段”讲述“运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