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生存环境,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现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这为我们分析历史人物及其思想观念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这段话告诉我们:考察一个人的思想,至少需要关注这样几个因素,一是这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二是他从事了哪些活动,三是他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和哪些人有所交往,四是他在交往中和这些人有哪些思想观念上的交集。就考察张学良的思想形成而言,我们需要关注他所生活的环境,他所经历的事件,哪些事件、哪些人、哪些思想对他产生过影响。简单说,就是要考察他思想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之中,时空环境在给予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限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些给予、限制和影响的时空环境就是人们的行为基础,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源泉。它包括大的时空环境,从时间上说,就是人们生活的时代,从空间上讲,就是人们所在的地域,当然也包括小的空间环境在内,如家族、家庭等。另外,还有一个在时空环境中行走的客观因素更是不可忽视的,即人们在大小时空环境中的生活经历。
一、童年的天空布满了黑色的云
时空环境不仅创造英雄,也为英雄的思想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研究张学良的国家观必须回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尤其是他思想形成时的年轻时代。那个大的时代背景是研究张学良思想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思想的重心和焦点。那么,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呢?
我们通常可以把那个时代概括为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认为,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世界在19世纪60—70年代发展到了顶点,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了1900年,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进入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即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所进行的无休止的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