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儒家思想之外,他受道家淡泊名利、达观无我思想影响也较大,他告诫东北军官兵:种树不必自己吃果子,耕耘不必问收获。“清末新政所以未能收效者,即因为当局每采取揠苗助长的政策,种树就要吃果,此之谓‘欲树则不达’。所以我们不要只顾到眼前吃果,我们应当只知道用力种树。”
历史传统中的许多精华,如汉字的书写艺术、古玩古画、武术、京剧等,他都爱好。张学良说:“我很喜欢写文征明的字”,也曾仿过黄庭坚的帖,书法清秀,他在军中时,与各方交往和给友人的书信常常不用秘书,自己动笔。“我最早是写籀文的。我会写篆字,写得相当好啊。我喜欢写篆字,因为买不起那些篆字参考的玩意儿。(就)买古钱,拿那个玩意儿写,学那个字。”他还爱好书画,精于鉴赏,收藏了王献之书法真迹、黄鹤山樵的《林泉集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等。
张学良钟情京剧,九十多岁高龄时,还能大段大段一字不差地唱出许多传统剧目的片断。这些传统都承载着国家统一的信息和功用,比如汉字,从伏羲画卦到仓颉造字,再到秦始皇书同文,中国人始终使用象形文字符号体系,汉字有着非常稳定的信息传输性能,它有着超越语音、超越时空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功能,从而极大地促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彼此认同。有学者称,欧洲与中国面积、历史相差无几,为什么欧洲直到今天还走在朝向统一的路上?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采用的是拼音文字,操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字也不同,从而有碍于彼此认同感的产生,因此至今仍然未能完成大一统事业。
中国的汉字、古玩古画、武术京剧都有利于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而国家认同恰恰是国家观产生的基础。热爱历史传统是对国家认同的表现,承继传统,会积聚爱国的能量,并可自觉规范能量的释放方向,从而左右人生的定位。年轻时期,熏陶过张学良的历史传统,对他日后国家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苦闷之时沐浴欧风美雨
11岁那年,张学良家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生母赵春桂病故,一是父亲张作霖被任命为民国二十七师中将师长,由清朝的“剿匪功臣”摇身一变为民国新贵,移驻省城奉天,成为奉省举足轻重的最大实力级人物之一。生母病故后,他由新民屯迁往了奉天城,来到了父亲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