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远门时,习惯带一本书。这本书应该好读易读,但又和外游气氛吻合,这样一路可以游山玩水,瞻仰历史,也可到书中找寻别种境界。二者相映对比,滋味更为鲜明。
旅行常要坐欧洲火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从一国到另一国。等车、转车和在火车上有时竟达一天,除了看窗外的原野牛羊房舍绿树,还可以打盹养神,更可以读几页书。这次带的是米兰昆德拉的《身份》。
米兰昆德拉在东西方严重对立的年代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逃亡到法国,在那儿用法文写作。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被译成中文后,喜欢哲学的在书里读到了哲学,喜欢文学的读到了文学,更读出了语言的意象。这本书便拥有了不少读者。
前些年一度传说他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背景是叫许多评委感兴趣的。也因此他一度声名大噪。国内翻译界已把他写的九部长篇译成了中文,内地写作界模仿他的语言(准确地说,是模仿翻译者的语言)一时成风。
《身份》故事简单,写一女子和男友间感情经历过的一些猜疑和考验,虽承继了其一贯的思辨风格,但文字雅练清新,细节写得出彩,甚具可读性。在旅途疲累中读它正好是种休憩。车厢里大多旅客和我一样,每人手捧一书,一本厚厚的书。欧洲人读书风盛,车站、公园甚至只是街角房子的阶梯,都有全心全意在读书的人。(中新网)